登上日月山,向南,再向西極目遠望:藍天和白云,綠草和羊群,相互交融成一幅牧歌式的草原風光。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13萬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建設著美麗的草原、美麗的家。
共和縣具有十分豐富的畜牧、礦產、旅游等資源。有聞名遐邇的“草原門戶”和“西海屏風”之稱的文成公主進藏途徑的巍峨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觀;有高原明珠之稱的青海湖,湖南有鳥島、三塊石、海心山等島嶼,還有黃河上游第一座堪稱亞洲“三最”(壩體最高、庫容量最大、單機容量最大)的龍羊峽水電站及庫區人工湖。
共和縣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縣,是青海省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牧場地域遼闊、水草豐美,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縣共有各類牲畜174.56萬頭(只),年產羊毛1958噸,肉類總產量11600噸,奶總產量10000余噸,豐富的畜產品資源為發展畜產品加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近年來,共和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握“發展與和諧”的主題,以發展現代農牧業為目標,著力推進結構調整、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依靠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兩大動力,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兩大建設,積極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城鎮化兩大進程,挖掘旅游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兩大潛力,關注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兩大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一五”期間,共和縣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2007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3161元。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飽含了共和縣13萬干部群眾數十年的辛勤、智慧和汗水。
共和縣把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農牧區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圍繞“菜籃子、肉架子、奶瓶子、草料子”工程,組織實施優良畜種引進、牛羊育肥、優質牧草種植、奶牛養殖、農作物良種繁育、溫棚蔬菜生產等結構調整項目,使農牧業生產結構日趨合理。積極擴大特色經濟作物和飼料種植面積,種植業由單一粗放的“糧、油”二元結構向“糧、油、菜、藥、草”等多元結構轉變。
經過多年的努力,特色農牧業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奶牛養殖、溫棚蔬菜、牛羊育肥、生豬飼養為主的主導產業,初步建成了以恰H臺鎮、鐵蓋鄉為重點的奶牛養殖基地,以恰卜恰鎮次漢蘇村、東香卡村為重點的蔬菜生產基地,以倒淌河鎮元者村、黑馬河鄉直卻乎村、石乃亥鄉鐵卜加村為重點的藏系羊繁育基地,以黑馬河鄉加卜隆村為重點的牦牛復壯示范基地,以恰卜恰、龍羊峽、沙珠玉等鄉鎮為重點的生豬規模養殖基地,種養殖業結構向區域化、優質化、特色化方向不斷邁進。
全縣已形成了四條產業鏈,以雪峰乳業為龍頭的乳制品加工產業鏈;以可可西里、晟通、明昌為龍頭的畜產品深加工產業鏈;以育肥大戶為龍頭的牛羊育肥販運產業鏈;以恰卜恰、倒淌河、切吉綜合市場和清真牛羊屠宰場、綠源生豬定點屠宰場為龍頭的農副產品營銷產業鏈。逐漸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流通網絡,一頭連接生產者,一頭連接經營者和消費者,在生產、流通、消費者之間架起了橋梁。同時,建立奶牛養殖、蔬菜種植、牛羊育肥等合作經濟組織13個,為多層次、多渠道搞好農畜產品流通,增強農牧民參與市場的積極性,規避市場風險提供了保障。
如今,共和的草原越來越美,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新城,如一顆珍珠鑲嵌在綠色的草原上,展示出耀眼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