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健康壽命的決定因素不是遺傳,不是環境,更不是醫療條件,而是生活方式。統計表明,生活方式對健康壽命的影響是60%,而醫療條件僅僅占8%。換句話說,你的健康壽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醫生的貢
獻不到1/10。
醫院就診有門道
一般來說,普通醫院里的醫生因為每天要接待很多病人,所以往往不能在一個患者身上花費很多時間。這要求我們首先要成為一個“聰明”的患者,養成記錄自己身體數據的習慣,以便醫生盡快診斷病情。而且,在一個本來就匆匆忙忙的診斷中,切忌刻意隱瞞既往病史,你的隱瞞將為自己的健康布下“迷魂陣”,而醫生也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在國外,經常是全家人甚至是兩代人找同一個醫生看病。這樣不僅更容易建立和醫生之間的信任,也更方便醫生掌握家族病史的數據。醫生對你的身體狀況與健康環境更加了解,所以應選一個值得信任的醫生,并定期與他保持聯絡,以便讓健康狀況時刻在你掌握之中。
調查顯示,在我國有近1/5的女性固定在一家醫院就診,而大部分人是隨便選擇醫院和診所的,或即使是去同一個醫院,選擇的醫生也不是固定的。如果你頻繁地更換醫院,就意味著你在多家醫院留下了病歷,但少了比較個人化的監督成分。所以,除非得了重病,需要眾多專家的集思廣益,否則,建議患者選擇固定的大醫院做常規體檢,記得妥善保管自己的化驗單,并及時存檔。
不妨選擇健康顧問
請回答以下問題:
1.你否記得最近一次注射疫苗是在什么時候?2.你的血壓狀況如何?3.你最近一次的胸部檢查結果怎樣?
如果以上三個問題中有一個以上你回答不出,那么說明你太疏忽自己的身體健康了。
目前醫院里還很少設有全科醫生,如果經濟狀況允許,你可以選擇一個外資診所的全科醫生做健康顧問。現在不少外資診所都接受電話咨詢或上門服務,你可以通過最快捷的方式與醫生保持聯系。倘若你屬于工薪階層,那么選擇家大醫院里相對固定的醫生做你的醫學顧問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對于30歲以下的人來說,每年至少應做一次全面體檢。而如果你超過了35歲,那么除了每年一次的定期體檢外,對家族健康譜上的“特別提示”應每半年檢查一次,并選擇相對固定的醫生檢測和分析結果,以確保安然無恙。
建立私人健康檔案
準備一個折疊式夾,用來存放與自身健康相關的所有記錄、表格和化驗單,將它們井然有序地存放于一個固定的地方。
記下你看過的醫生姓名、聯絡信息,并列出你的過敏癥狀和所用過的藥物,將這些內容歸入檔案夾內。你不妨搜索記憶,從童年時代開始,將健康方面的問題盡可能記錄下來。你不要草草寫下“對某某藥物過敏”幾個字就了事,而是應該詳細注明是否有惡心嘔吐癥狀、是否發疹等信息。你還可參考查閱以前的病歷找尋線索。此外,嚴重病癥、外科手術、懷孕次數等信息也非常重要。
你給老爸老媽打個電話,詳細了解一下母系和父系親屬的健康情況(例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分別有什么主要健康問題)。還應了解所有直系親屬的病史包括各種癥狀、死亡原因。另外,你還應特別注意那些遺傳基因病癥,如乳腺癌、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氏綜合征、癲狂性抑郁征)等。
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族健康譜,并把家族近親問題標注在上面。通常來說,如果你的家庭健康譜上有某種遺傳疾病,那么你應該比其他人更早地做這方面的檢查。
(選自《飲食定生死》,出版:中國言實出版社,責任編輯:常耕,定價:29.80元)
(編輯/李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