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素質教育入手,重點闡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素質教育 思想品德課 興趣
讓思想品德課“活”起來、“動”起來,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的選擇。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我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巧妙地運用角色扮演、多媒體,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學習的興趣是內在動機在學習上的體現,興趣能使學生的個性積極化,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自信心。教學理應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
1.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如在講《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本是花季”的材料,導演一個關于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小品,“演員”有:父母、教師、游戲廳老板、法官、小學生等,然后讓其他學生指出導致這位小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大家共同交流在日后打算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收到極好的效果
2.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增強教學的新異性。如:我在講授《加強民族和睦團結》時,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在欣賞音樂中,學生的神經進入了興奮狀態,又及時地展現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錄相片斷,使學生認識到民族和睦團結的重要性及促進民族和睦團結的有效途經。通過多媒體的刺激作用,避免了過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刺激所帶來的乏味枯燥,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活力。
二、鼓勵學生比老師做得更好,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教師的教態和學生的情緒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和諧、信任的關系。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參與氛圍。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與科學誕生的三個條件是“驚異”、“閑暇”和“自由”。“自由”就是指寬松、和諧、開放的環境,這種環境有益于思維的發散和拓展,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打破師生的隔閡,拉近師生間的感情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不斷調控自己的情感,做到熱愛每一個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
2.建立互動的立體溝通網絡,為學生主體參與提供條件。傳統的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學生的座位呈“秧田式”,不利于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立體溝通網絡就是改變傳統的“秧田式”安排,實現教室空間安排多樣化,為學生能夠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條件,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三、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增強教學的時代性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強調:“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可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雙基”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教師應該重視“雙基”的教學,而我們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生活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而理論又要反過來指導生活實際。創新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事、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特別是要思考所學知識與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是否相結合。例如,講到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時,就要聯系到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意義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應用等;在講“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時,可拿出一些商品讓學生當場鑒別真偽,如仿冒的“金嗓子”喉寶、仿冒的“雙星”運動鞋等,這樣學生非常感興趣,不僅學到了法律知識,而且增長了生活常識與經驗。教師再進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讓同學們談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的感受,最后引導回答提出解決辦法等等。這既增強了教學的時代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一個民族惟有創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專家,要敢于對權威、對理論、對教材、對教師、對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這樣嘗試的,注意通過加強與其它課程的緊密聯系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講到愛國主義的內容時,就引用語文中的名詩,名篇,還可以引用一些描寫我國各行各業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創業的篇章;在講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以及人口、環境的問題,東西部地區的巨大差距時,要用數學的運算,才更有說服力等,教學中盡量放手讓學生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增強教學的開放性
1.實踐是人品德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方式多樣,如組織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開展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公益勞動等,無論采取什么形式,都應注意突破教學重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2.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德育的重要任務。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僅要解決認識問題,還要有一個由知到行的實踐過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品德從他律轉化為自律,促進學生知行統一。
3.開展小組活動,擴大學生主體參與機會。小組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人人參與、相互制定激勵和共享信息。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制定教學研究方案,自行探討和研究,能使學生處在自主學習和積極交往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學生間優勢互補,各盡所能,從而能夠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主體參與機會較傳統教學相比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綱要解讀》(試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初中探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肖少北.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與教學改革.湖南教育.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