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護高等院校安全穩定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加強法制教育,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幾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等院校 安全穩定 大學生
最近十來年,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高等教育已實現大眾化。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有關統計表明,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分別達到570萬人和42.4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達1738.8萬人,研究生110.5萬人,在校人數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已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對高等教育質量和新時期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高等院校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大多數高校在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硬件、軟件設施和措施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要求,給高校的安全穩定帶來了明顯的隱患。最近幾年,全國許多高校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危害校園和諧與穩定的各類事件。少數發生在高校內的惡性案件擴散到全社會,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良好的社會聲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高校學生素質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思想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生活觀念和行為模式與高校“精英”教育時代的大學生相比,綜合素質良莠參差更加不齊、思想道德狀況更顯復雜多元。而且,我國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之后,大多數高校乃至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并未從制度上、體制上和觀念上隨之轉軌。高校的招生、收費、教育教學管理、學生日常管理等諸多環節尚未形成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應對策略,致使高校安全穩定與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矛盾日益顯現。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在新形勢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出現錯綜復雜的局面。一方面,許多原有的道德規范不能適應新的情況,而新的道德規范又未普遍形成。很容易在某些地方和領域出現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混淆不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蔓延。如此種種,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必然形成很大影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形成當代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思想道德新風尚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高等院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交鋒的主戰場,是各種思想意識、人生觀、世界觀相互激蕩的聚集地。因而,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僅對和諧高校建設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全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2007年是全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的第16個年頭,調查工作在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總體上繼續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該調查還表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提高,精神風貌積極向上,對主流價值觀表現出較高的認同。但是,新時期高校在校學生也呈現出缺乏責任感、寬容心和獨立意識,很多學生難以承受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因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和情感糾葛而走極端(甚至自殺)的現象頻頻出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們承受著各種競爭的壓力,承受著觀念的更新與價值多元的沖擊,各種腐化的思想不時侵入校園中,使其脆弱的心靈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動員社會各方面,整合好高校內部教育資源,共同做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二、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加強法制教育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催化劑
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制教育一直是薄弱環節,對大學生進行的法制和法治教育雖然設有專門的課程,但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中居于次要地位。究其原因,既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又有傳統習慣的問題。多年以來,始終有這樣一種認為,那就是只要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和灌輸,加強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大學生的法制和法治教育,往往追求對法律體系大而全的掌握,而沒有重視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治觀念的塑造,使一部分在校大學生法制和法治觀念淡漠,對法律缺乏應有的信仰。有些大學生甚至對法律常識不甚了解,混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頻頻曝光,以眾所周知的馬加爵案為典型的一批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惡性案件,充分說明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缺失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社會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的代表者和傳承者。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應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治觀念的培育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內容。目前,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法制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偏重于對法律一般概念的解釋和特點的分析,只是對現行法律體系進行知識性介紹,內容顯得枯燥和單調。實際上,高等院校應改變把法制和法治教育僅僅作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做法,而應以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為重點。良好的法律意識能夠驅動大學生積極遵守法律法規,深厚的法治觀念可以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和自由,并充分尊重他人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用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并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利益,主動抵制校園內外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使高校的安全與穩定具有制度和理性的保障。
三、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環節
當代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進取性、閉鎖性和社會性等基本特點,因此,作為他們人格核心的自我意識系統表現出相當的不協調和不完整,從而直接危及到他們健康人格的塑造。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防御的長效機制,維護學生的心理安全是新時期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當務之急。
人的身心健康、身心關系不僅歷來是哲學、心理學、醫學、教育學等學科關注的問題,也是大學生們在學習、生活和交往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人們常用“身心健康”或“身心疲憊”來形容身心狀態。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較好,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也為數不少,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從內因上看,大學生處于特定的心理期,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期,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許多過渡狀態的矛盾性,主要表現為思維活躍但主觀片面性強、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大、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完善;從外因上考察,社會陰暗面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很大沖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和前景帶給了大學生們無限的希望和奮發向上的力量,但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重能力輕品德和急功近利等錯誤觀念,以及在校大學生經濟條件的差異和就業競爭的壓力等因素,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極大挑戰,其所產生的惡果,直接危及高校安全與穩定。
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構筑因心理問題而引發校園突發惡性事件的防線,首先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使他們掌握更多的心理調適方法,自覺舒緩心理緊張,消除心理障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新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科學發展的進路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今天,加強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高等院校的安全穩定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理念是對“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詮釋,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對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意識的培養、法治觀念的樹立提出了更新更嚴的要求。維護高校安全穩定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一個發展目標,同時也是一種教育實踐。我們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安全穩定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定能夠和諧共榮,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謝湘.2007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結果出爐[N].中國青年報,2007-07-25.
[3]王素.簡議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法律信仰危機及對策[J].雙語學習,2007,(4).
[4]趙麗.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
[5]魏青.試論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重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何軍風.當前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6).
(作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