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教育是一種文化范式,有著自己的突出特點,對高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要重視對差異性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建設一種開放的、豐富的、多元性的網絡教育。這種教育對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及創造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教育 高校 影響
一、網絡教育是一種文化范式
在日益邁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中國的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勞動崗位,即使是在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中也是如此。這種轉換對中國的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需求,也為教育工作者滿足這些需求提供了新的工具。它們代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力”和“牽引力”。如果說新的教育需求正牽引著中國的教育體制走向新方向,那么,新技術則推動著教育體制走向新方向。然而,我們可以說,遠程教育不單單是教育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應該把她看作是一種文化范式,諸如聲音、色彩、結構布局等都會呈現文化內涵,當我們有如此的觀念的時候,觀念會引領我們向前進取,觀念決定著這種文化范式的走向。
二、網絡教育的當下特點
根據何明升的觀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美國學者稱之為Compunication(計算機通信)。俄國信息專家格莉米扎認為:“在全世界組建全球性信息網絡,并將它們聯成統一的信息空間,簡要地說,建設將世界上所有貯存的信息變成每個人的財富的人類共同體——就是信息化”。何明升把這種信息化的技術特性歸納為四點:(1)數字化——稱之為“信息DNA”;(2)網絡化——目前人們熟知的國際互連網就是全球性的各種計算機“網絡的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干線;(3)大容量——計算機將產生巨大的存儲能力和極快的處理功能;(4)高帶寬——光纖通信技術是解決信息通道帶寬問題的有效手段。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技術特性在社會過程中的普遍使用而導致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類自身生存狀態的變革,并由此引發的與之相應的社會行為模式、社會結構形態和社會規范體系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 “網絡化社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網絡教育對高校的影響
1.高深性的趨弱與淡化
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將使大學與社會成員的關系更加密切。大學不再以智商和精尖劃界,上大學也不僅僅只為學習一門技藝或專門知識;它不僅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權利,學習過程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樂趣或“成為利用閑暇的最高目的”。當網絡化將這種潛在的權利和樂趣變為現實時,對更多的社會成員來說,大學原有的以學習高深學問為核心的單一價值取向就將退居其次。正如洛韋爾對大學之所以存在所作的價值判斷:“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這一需要是什么?就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個性意識的覺醒和對精神享受的追求。“大學”將真正名副其實地變成“大家學”。為此,未來大學的理念將發生重大改變,它將重新弘揚以人為本的理念,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合諧統一,在新的層次上為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和個性多樣化的自由發展提供服務。這將是未來大學角色和目的與當代大學的根本區別之一。
2.地域性的削弱與喪失
以城市命名往往是大學的地域性體現,大學的發展與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映成輝,構成獨特的大學城文化現象。特別是知名大學,更成為眾人仰慕的科學殿堂。但能超越時空限制的網絡將改變這種狀況,它可能形成這樣兩種趨勢:一是由某種學科組成的虛擬課程成為全球在學人員的課程,這一課程的制作將由來自數個大學的全球最好的教授、專家、設計人員來完成。他們的制作基地和教學論壇交流密集處就成為其“核心地帶”。這一“核心地帶”可能是一種松散聯盟的形式,可以在某個大學校園內,也可以不在大學校園內。二是如果把這種類型稱為一個教學單元的話,誰擁有這樣的單元數量多,誰就將成為主導全球學科和教研交流與服務的中樞站。可以認為,誰先擁有這樣的中樞站,誰將是未來大學的雛形。這種情形意味著未來大學不再具有當代大學地域上的中心意義,它將在教育、科研網絡的支配下進行全球的戰略性重組。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當今最知名的大學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外圍地帶”,如果它依然按照傳統模式和理念辦學的話。這樣“核心地帶”與“外圍地帶”成為網絡教育的方向所在。
3.校園性淡出,但大學精神仍在
歷史告訴我們大學特有的品質有兩個:一是“它提出了一種毫不動搖的忠誠于探索精神的宗教”,二是“始終致力于在傳統與變革之間不斷建立和維持平衡”。在面臨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影響面前,大學從它的社會角色、功能、目的以及組織形式到教學模式等都將發生重大變革,有的變革將會超出現在人們的想象。但是,如何使大學這座人類精神的圣殿繼續存在?大學獨有的品質將給予未來大學以某種啟示:當學生不再受時空限制,以多種方式出入無圍墻的大學時,大學作為知識之泉的傳遞功能就不再是唯一的了。但是,作為探索“天地萬物之源”并建構人類所需的知識大廈,同時將人類探索知識的方法傳遞給后人這些功能則是大學獨具的。一方面,網絡化將使大學更趨向世俗化,它將更貼近社會,服務于社會;另一方面,它可能會在迎合和服務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失去其方向。長此以往,大學也許將與世俗同流,失去個性。因此,大學在不斷世俗化的趨勢中要找回它賴以長存、永葆魅力的生命點,這就是大學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大學的神圣就在于它具有追求完美理想的使命,保護真、善、美的權利,共享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以及享有尊嚴的批判精神,這是大學之靈魂。
當大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共和國”時,由于網絡化,人們在瞬間可以領略到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人們可以同時觀賞到一種文化現象,特別是當網絡文化(尤其是當它被某種文化強國領先占據主導地位時)作為一種世界語和世界文化滲透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時,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將被淹沒在一種單一世界語的通俗文化之中。未來大學的責任就在于當它自身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學者共同體”時,它將清醒意識到大學在繼承、發展、豐富、創新多元文化上對維系這個原本就豐富多彩世界的平衡的深遠意義。
實際上,人們已經預見到,由于信息爆炸帶來的這個機器世界在給予人們更多方便的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更強烈的精神沖擊和壓力,人們將更加迫切地尋找一種能夠擺脫現存信息垃圾帶來的精神壓力的一種解脫方式。他們不僅需要有一個能夠指導他們消費、利用、選擇、處理信息的方法,而且他們更需要尋求一塊寧靜的思維空間和溫馨的情感家園。未來大學應該成為這樣的“精神家園”,它將滿足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重塑人的自尊,張揚人的個性。
4.綜合性的沖淡與缺失
首先,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不斷涌現,出現了各分支學科不斷融合和滲透的趨勢。為了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學生的通識教育,由單科性學院過渡為綜合性大學的趨勢成為當代大學發展的一大特征。但是,這一特征將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化在教育領域的開發而不斷減弱,或者說,網絡化將解決因地域的局限所帶來的單純綜合性問題。網絡化將把無數的學校、研究和學術機構以及企業、商店、醫院、辦公室和家庭等都聯系起來,以解決知識和技術共享,以及科學探索和發現所涉及到的綜合性問題。人們不再需要在同一個校園內設置所有的學科,以呈現出綜合型功能。
其次,未來大學為滿足社會成員終身教育的多種需求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承擔的功能將不斷泛化,逐步向多樣和分散化發展,即由原來少數單元所承擔的功能改由多個子單元去承擔,這些子單元之間的學科綜合將主要依賴網絡。當這些子單元經網絡半游離開原有大學的組織系統時,便具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內部組織系統和原則。從組織系統的宏觀角度看,這些子單元呈現出一種分散化的狀態,而且將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狀態。因為這些子單元可能將以跨校際、省際、國際的形式存在,這將導致大學組織結構和管理形式上的重大突破。
最后,未來大學的高度分化使得大學之間的學術觀念和思想交流更加迅速、更加開放,也更為充分,同時也使得那些分化的子單元或其之間的教學人員有更多的精力從事知識的更新、融合和傳授工作。這將意味著大學未來的組織結構需要一種不同于現有的科層結構和教授自治結構,它將體現出一種高度的整合功能。這種功能體現為一種靈活高效的運作機制,它不僅將形成有利于激活各個子單元的創新潛能,而且持續不斷地激勵各個子單元在國際大學間保持獨特優勢的學術競爭實力。
四、教師在網絡教育中的角色轉變
進入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21世紀,人們對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學習進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在網絡教育中,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必須為學習者的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多元化學習、“會話”學習提供多媒體形成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網上資源,要讓網上學習者都能部分或全部地享受這些資源,充分發揮網絡中資源的效用。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組織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更多更好地獲取關于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的知識,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意義的建構的方向發展。在遠距離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學生感到課堂教學輕松,從而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
2.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協作者
在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現代遠程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計算機網絡,使身處各地的學習者可以互相聽得清、看得見,實行異地同步輔導、討論和交流,學習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營造創新思維的形成條件,培養協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進行協商和辨論。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的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因此,學習者用自己的活動對人類已有的知識建起自己的正確理解,而不是去仔細地吸取課本上的或老師講述的現成結論,所以這種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維活動的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習的知識的意義,并且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3.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在一個基于多媒體計算機、Internet網絡和通訊技術的遠程教育中思考、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建立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要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引導學生發言和爭論。教師要收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認真分析學生思維的差異、特點、方法和過程,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指導。通過在設定的友好的人——機界面上,師生雙方共同傳播、接受信息,使學習者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習者的自主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五、我們的啟示及對策
從各國政府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這一事實,可以得出兩點重要啟示:(1)現代信息技術刮起的這股颶風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的,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不可小視。(2)計算機通訊技術是20世紀人類思維能力得以飛躍和升華的最重要的一項發明,它啟動的將是全新的世界經濟與社會的變革運動。這兩點啟示告訴我們網絡教育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
我們要抓住時代轉折的契機,把網絡教育作為戰略關節點,保持前瞻性的共識,實施教育領先與頂尖人才領先的戰略,加大國家投資力度。投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誰投入最早,投得最多,誰就會受益多多。
總之,網絡教育是一種文化范式,有著自己的突出特點,對高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要重視對差異性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建設一種開放的、豐富的、多元性的網絡教育。這種教育對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及創造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網絡網得住生活嗎.北京晚報,1998-12-10.
[2]祝智庭.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技術哲學觀的透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美]約翰#8226;S#8226;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78.
[4]超大規模企業未必具有競爭優勢.參考消息,1999-9-13.
[5][美]奧蒂斯#8226;波特.21世紀21種設想——機器比人更聰明.參考消息,1999-9-12.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