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口語課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交際的能力。如何搞好英語口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關鍵。
[關鍵詞]聽力 英語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學習最終是為交流服務的。提高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英語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最終達到運用英語知識的目的。
一、交際能力的含義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wellHymes提出的。他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一種語言的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對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對誰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涉及到語言、修辭、社會、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包括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口頭語或書面語)和副語言手段(身勢語)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而語言學家Littlewood則將交際能力概括成四點:(1)掌握語言知識,并能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思想。(2)不僅掌握語言知識,還了解這些語言知識在交際中的作用。(3)學習者在使用語言時應考慮自己的社會地位及社會語境并能從聽者的反應中判斷出所用語言是否恰當。(4)學習者必須了解語言的社會含義,能使用英語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語言。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交際能力主要指的是達意(能夠用目的語將所指的意義表達清楚)及得體(什么人在什么場合下說什么話)。英語教學應該圍繞交際能力包含的幾方面的內容,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
二、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
美國語言家 Stephen Krashen認為,成人獲得語言能力的方式有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兩種。要想習得語言,必須首先獲得一定的可理解的載入信息!由此可見,“語言交際能力要以語言為基礎”,語言能力不牢固,交際能力最終還是建立不起來的。為了讓學生掌握英語這種工具,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圍繞教學的重難點開展多種新穎有趣的活動,創設出各種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展開英語交際活動。這樣才能保證英語交際活動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1.加強聽力訓練,以聽促說,聽說結合
依據心理學原理,人們在交流時,聽話者通過聽覺器官,正確地感知外語語言,將其儲存于短暫記憶中,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預測、篩選、思維和分析,領會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后,經過大腦思維、分析和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將所需信息重新組合并轉換成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從中可以看出,聽力是接收和理解口頭信息的能力,說的能力是口頭表達思維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聽”是語言、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開口說話的第一步。大量的聽力練習是學生獲得語感以及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思維的基本途徑。學習者學說英語必須從聽開始,先聽別人說,反復多聽幾次,知道怎樣說以及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想說話的愿望。開口說話,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際便成了大量聽的必然結果。學習者由于聽的深度與廣度不同,口頭交際能力差異很大。
2.端正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且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接受這種方法,這樣在以后的教學中他們才會更好地配合教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第一堂英語課上,一定要與學生交代清楚:“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掌握這個交際工具,而光背單詞和學習語法只能應付考試,不能使你熟練的運用這種工具。語言的學習就像嬰兒學說話一樣,只有不厭其煩地重復、背誦、操練,才能掌握。”端正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態度,激發他們的興趣也十分必要。根據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者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在學習過程中收到預期的效果。我們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最佳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開通多種渠道,鞏固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開動腦筋,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大學英語的學時數有限,要做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后續工作,還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為此,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嘗試。
(l)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項常用于交際法課堂教學的活動形式,在鼓勵學生靈活使用語言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因為這種角色扮演活動能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引入課堂,卻又不受課堂的局限,學生在扮演角色時使用的語言必然隨著角色的身份、態度、情緒及所處的環境、場合變化而變化,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輕松。
(2)看圖說話練習。看圖說話練習即要求學生對未注文字的連環漫畫依照其順序編寫解說詞;或要求學生講述一部無聲的動畫片或一幅描寫某個情景的照片的圖片,這一項練習能培養學生連貫的表達能力,并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向交際能力轉化。
(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的英語沙龍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更為真實的英語環境中檢驗和提高自身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
4.增加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授,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學習者在與英語本族人進行實際交往中,很容易將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從而引起誤會,導致交流出現障礙甚至失敗。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胡文仲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因為它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地道而得體地運用語言,不但與正確地使用語言同等重要,而且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交流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語法規則及詞條,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除了培養他們能用目的語清楚地表達思想以外(達意),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介紹和傳授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學會得體地交際。在口語教學的高級階段則著重導入知識文化(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從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入手,介紹中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認知行為、交際關系以及言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所以說,英語學習中對目的語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越有利于英語學習者培養和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只有把彼此雙方的文化差異都考慮進去,做到求同存異,才會避免出現交流障礙和文化沖突。
綜上所述,交際能力必須經過培養才能獲得,學生只有在教師安排的交際化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語言實踐,才能最終掌握外語這個交際工具。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師范學院灤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