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它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頑強的追求和積極的探索,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同時使教學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針對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幾點較為深入的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 培養興趣 積極探索 心理因素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學任務之一,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頑強的追求和積極的探索。培養興趣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數學知識教學進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對學習目的、任務,尚未樹立起明確的認識,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他們的學習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他們樂于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根據他們的思維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兩大環節中,一定要重視做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過程結合教材,努力創設新奇、新異、新穎的情境,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直接興趣轉化為學習的間接興趣。
一、直觀形象,喚發興趣
人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帶有明顯的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堅持直觀形象這一原則,即用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說一說的機會,以豐富深化感知。以認“2”為例,老師先出示實物:2個蘋果,2只小鳥,2個小學生,2輛汽車,讓學生數一數再讓學生在桌上擺2根小棒,2個三角形等具體的實物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一邊擺圖形,教師一邊提問:“這些東西不一樣,它們的數量一樣嗎?”從中使學生得知盡管這些東西各有不同,但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使他們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并在實物下面寫“2”。再請學生講出數量是“2”的各種各樣的東西,然后老師又問:“你們看到或聽到‘2’這個數時想到了什么?”他們說,想到人有2只手,2只腳,自行車有兩個轱轆,吃飯要用2根筷子等等,從而使學生又從抽象“2“想到實物,使學生初步形成”2”的概念。
由于直觀形象的方法適應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比較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理解力差與教學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學生沿著實物—表象—抽象的順序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二、精心設疑,誘發興趣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去探索。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向并加以引導的能力,充分運用疑問為發展智力服務。所謂設疑,是老師有意識地將“疑”設在學生學習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中,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從而達到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針對學生喜歡趣味性、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看實物口說應用題”時,注意抓條件、問題和數量關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進行多方練習。如老師右手拿5支鉛筆,左手拿4支鉛筆,一共有幾支鉛筆?學生回答后老師又說,一共有9支鉛筆,老師右手拿5支,左手拿幾支?學生說對后,老師給予表揚,接著老師又把一部分鉛筆放在鉛筆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隨之設疑提出:“你們猜一猜,鉛筆盒里有幾支鉛筆?”這時,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出來,便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有的說:“鉛筆盒里有5支”,有的說:“鉛筆盒里有4支”等等,此時,教師惋惜地告訴他們:“你們猜的數都不對”,老師反問:“你們知道為什么猜不對嗎?”這時老師說:“這不是一道完整的題,它缺少一個總數條件,所以你們算不出來,如果老師說一共有8支鉛筆,手里拿著2支鉛筆,鉛筆盒里一共有幾支鉛筆?”這時同學們恍然大悟,人人積極思考爭著發言。這樣,學生在求知解疑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從而誘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游戲,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愛說,愛笑,愛動,愛玩。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這一特點,一味平鋪直敘的去講,必然使他們覺得疲勞乏味,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經驗證明,要妥善地把他們喜歡做游戲的興趣遷移到課堂上來,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如找朋友,奪紅旗,開汽車,我是小小郵遞員等等。如在講認數8時,就是通過這幾種游戲鞏固了8組成:一是先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拿出小圓片擺8的組成。二是老師擺出1~7的數字卡片,指名學生“找對子”。三是做“找朋友”的游戲,老師把1~7的數字卡分別發給7個同學,每人拿一張站在講桌前,然后指明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個同學的對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數字卡片和對面的數字卡片組成了8,大家齊說:“對!”不是8,齊說:“不對!”四是看誰得分多,老師和同學比賽,老師拿出一張數字卡(老師慢慢的出現給學生有個思考的時間),全體同學說出和老師數字卡片組成的數,學生齊說說對了(一個不錯),學生得分,如果有一個說錯的,老師得分,做這個游戲時,同學們更齊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錯。每當他們勝利時,都高興地鼓起掌來。
對低年級學生采用各種游戲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突出一個“活”字,學生學的輕松愉快,興趣濃,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學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切斷動作思維將會受阻?!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碑斍皵祵W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去“做數學”,體現學習過程活動化。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舍得投入時間,多提供一些讓學生活動的機會。如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在整節課中,學生學得都十分積極主動,參與熱情很高,學習效率也非常高。又如,教學行程問題時,我針對小學生對“地點”、“時間”、“方向”等關鍵要素及“相遇”含義難以理解這一學情,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首先,請兩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其他學生按照題意給他們做“導演”,然后,請學生借助于自己兩只手進行活動演示。事實證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認知表象,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勤奮學習,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教學質量得到了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薩中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