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學中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曾用這樣的論述,道出了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唯其如此,學校德育只靠思想品德課來完成是遠遠不夠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學生
語文作為人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交流思想的一門學科,我們的語文老師更應擔起德育教育的重任。
一、在課文內容講解中滲透德育
深挖時代背景內涵,滲透德育教育。現行教材中雖然文質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但由于有的文章內容適及的年代、生活對學生而言較為陌生。這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備課時,深挖時代背景,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非常必要。例如,講授《梅嶺三章》時,就要特別注重時代背景的鋪墊,讓學生明白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后,留在蘇區堅持革命的紅軍的處境是何如何的艱難。在這樣的逆境中,老一輩革命家陳毅依然豁達、豪放、視死如歸的精神,由此使學生油然而生對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事跡的敬仰,培養學生一種敢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生在全面了解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后,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這樣,不僅老師教起來輕松,教學目的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講授莫泊桑的《項鏈》一文時,也同樣要注意這個問題。作家莫泊桑在《項鏈》中反映的時代背景,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對此我們必需專門對莫泊桑生活的時代以及項鏈產生的背景作一個較深的挖摒,使學生對小說主人公的人生悲劇產生的社會原因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好的理解了作家筆下塑造的瑪蒂爾德這個形象的諷刺意義和現實意義。
充分利用不同題材的課文,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現行教材中,有贊美祖國河山美好的;有頌揚先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追求光明、追求進步不惜犧牲生命的;有抒寫親情、友情,呼喚生命、珍惜生命的;有反映科學家追求真理、默默無聞忘我工作的……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培養他們珍惜生命、樂于奉獻、關注社會、追求上進的情操。
抓住詩歌獨特的意境和審美,滲透德育教育。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光耀千古、震撼心魄的不朽詩篇。通過對詩詞的學習,有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且詩詞的“潤物細無聲”遠甚許多枯燥的說教。譬如,對《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兩首詩的學習,學生在優美的意境中會產生一種祖國河山壯美的情感,自然生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從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詩中感受詩人壯志未酬、老而彌堅的滿腔愛國、報國情愫;從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8226;雪》中,領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詩句,揭示了無產階級勞苦大眾主宰歷史的輝煌前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的巨大作用。學習了這些詩,使學生迸發心靈的共鳴,受到心靈的洗禮。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在作文教學中加大德育滲透的成分。在作文題目的設計上,力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使學生在審題、構思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如“我的家庭”、“爸爸”、“媽媽”等題目,在于培養學生對親情的重視,希望從他們真情的流露中體現出對父母親無私付出的理解,從而產生一種真情回報的效果。“學校”、“同桌”、“大掃除”等題目,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學會融合。“記植樹節的一天”、“共同的家園”等題目,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愛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活的空間,自覺做一個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小公民。
在批改和講評作文時滲透德育教育。作文是學生的心靈寫照,可以真實的反映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充分利用作文批改和講評這個平臺,與學生交心,解答他們生活、學習上的疑難,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中的一些現象,熱愛生活,逐步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一位學生在她的作文中流露出輟學的想法,而這位學生的家庭是一個“組合”家庭,她的媽媽、爸爸都是再婚,都各自有一個孩子。她總覺得爸爸對妹妹好,對她有歧視、苛刻,她的親生媽媽只關心妹妹,冷落了她,她在家中是多余的,所以在作文中流露出對爸媽的不理解和對親情的渴求。在現代社會的“組合式”家庭中,這種孩子對家長的誤解是較普遍的,然而也需認真對待。既要尊重他們的隱私,又要適時引導,幫助他們走出誤區。為此,我們應很好地運用了評語,在評語中中肯的分析了她的這種想法產生的原因,如何看待她父親對她的嚴格要求,指出了親情的重要,肯定了她敢于對老師講真話,把老師當朋友的做法。后來,這位學生在她的作文中寫道,感謝我對她的教育,她理解了父母的苦衷,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父親對她的嚴格要求不是歧視、苛刻,正是把她當作親骨肉看待的。這雖是件小事,但從中折射出德育滲透的無窮魅力。
我曾經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我對作文題目事先沒作任何提示,只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發揮想象,獨立完成。其實我很擔心學生無法審題,無從入手,而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學生作文題材涉及面廣,聯想豐富:如,從“○”聯想到奧運五環、奧運精神、北京2008奧運會;聯想到年輕不言敗,從挫折中奮起,從零開始;聯想到打破框框,銳意改革;聯想到電影《黑洞》,打擊職務犯罪,揭露腐敗的社會現象等。這些題材反映出學生開始對社會的關注,于是我在評講作文時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引導學生怎樣審視社會、怎樣看待社會現象,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去發辯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要求學生自覺培養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如此,在評講作文中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三、用老師的“人格魅力”去滲透德育
著名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人格,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具大的,甚至是一生。毛澤東同志能夠成為一代偉人,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楊昌濟、徐特立等老師對他的影響是較大的。楊昌濟關于理想、抱負、哲學思想的見解在青年毛澤東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徐特立同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艱苦樸素、謙虛勤奮的崇高品質對青年毛澤東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在給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敢于站在時代的前列,與當時黑暗的社會、反動文人作面對面的斗爭,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不可否認藤野先生對他諄諄教誨所產生的影響。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每當看到先生的照片時,又奮筆疾書,寫些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足以說明教師的影響力多么巨大。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這方面,用健康的、正確的思想教育學生,以自己高尚的靈魂和言行感染、影響學生,秉承“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信條,充分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身教重于言教。我們應從小事上就嚴格要求自己,甚至于衣著打扮、書寫等細小的方面都做到一絲不茍,以此做學生的表率,影響和帶動他們。不歧視學生,做學生的朋友,用寬容的心態去接納他們、親近他們,以坦誠的胸懷去理解他們。不會因為學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觀,隨意批評、指責,而是尊重每一個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讓他們心服口服。
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只是我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做法。德育滲透表面看似簡單,其實,真正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既兼顧語文學科的自身要素,又做好德育教育,得到學生的認可,達到所設想的目的,也是不易的。更需要廣大同仁積極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把德育教育引向深入,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貴州務川縣都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