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優質的數學課不但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也有益于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學習興趣 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從而調動學生的“情”與“知”,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更讓數學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本文就此談一些教學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的創設關鍵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問題可由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要點,這樣不但能把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萌發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例如,教學蘇科版第九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首先,帶領學生觀看日出,讓學生總結出太陽與地平線有幾種關系,這樣,這一節的知識,學生就迎刃而解。從而,學生就能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二、展現教師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語言的對象是學生,必須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賦予情趣,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語言要求做到聲情并茂,妙語連珠,妙趣橫生。數學教學的語言必須具有靈活性,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及時調節教學語言的速度、基調、音量、節奏、語氣等,這能顯示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上得幽默有趣,學生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并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幽默睿智,使整個教學過程高潮迭現,并能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例如,講直線概念時,我是這樣描述的:“直線可以想象成黑板邊線無限延長,穿過高山大海,突破大氣層,經過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無窮無盡。”經過這樣一番描述,學生便興趣盎然,對直線這一概念的理解就顯得形象、逼真了。如果教師能善于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就能把本來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而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聯系實際,培養自主學習
聯系生活實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引導他們自學,利用“誘思導學”為后面的教學過程做好鋪墊,這樣,學生的整個認識系統就會被激活,并高速運轉起來,就會由最初的興趣萌芽狀態進入到主動探索理解新知識階段。例如,手工拉面是我國的傳統面食,拉面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后,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后將長條對折,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你能算出拉扣六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條嗎?利用小組探索:1根面條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每拉扣1次,面條數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條2×2×2×2×2×2 =64根。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處于引導,學生處于主動學習地位,體現了教育教學價值。
四、改組教材,挖掘生活素材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蘇科版九年級數學復習時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實際按“塊”整理知識點或按“線”復習,變成知識鏈,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里,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回歸實踐,靈活訓練能力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方程的應用”時,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有一間長8米,寬4米的客廳,媽媽準備花1000元鋪地磚。你和父親一起去裝簧超市挑選材料。其中,有3種規格的地磚。甲種:邊長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10元;乙種:邊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7元;丙種: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8元。你能為你父母做參謀,買到適合你家的地磚嗎?
六、分層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1.對學生進行分層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分層。對學生恰當分出層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綜合各次考試成績、平時表現、智力因素、學科基礎,把班內學生分成A、B、C三個組(也可自我選擇)。分組情況單獨通知每個學生,分別找同學談話,提出不同要求,做好思想工作,保證學生心情舒暢地按照自己相應的層次投入課堂學習。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不同形式測試、考核,對各層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調整。
2.對教學內容分層
數學知識是由數學問題構成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基本手段。因此,無論是新知課、習題課、復習課還是講評課,都離不開數學問題的解決。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以解題活動為中心,即把問題做為教學的出發點。班內分層教學除把學生分層外,還要把教學內容分層。一方面,把本節內容根據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設計幾組題,題組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由淺入深,由單個知識點到綜合運用,形成一個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組題圍繞一個中心知識點設計低、中、高三個檔次的小題,幾個小題之間分出層次、拉開檔次,又形成幾個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題與題之間,題組與題組之間環環緊扣、步步升高,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知識鏈。這樣,用題組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解每組題時,要求A組學生解低檔題,爭取解中檔題;B組學生解中檔題;爭取解高檔題;C組學生可以直接解高檔題,使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與學生的認識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使教學目標指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分層解題、分層指導、分層作業、分層評價。整個課堂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低起點使課堂的起始階段人人都能參與,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過多層次的教學,使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而達到較高要求。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和運用數學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真正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章士藻 .中學數學教育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8.
[2]馬復.數學直覺與發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濱海縣陳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