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基礎教育美術教學的任務和課程結構,建立高等師范美術教學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計劃,突出自身特色,并確立切合實際的美術教育新理念,以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 基礎美術教育 適應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美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今天,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正面臨著繁榮發展以及機遇與挑戰同時共存,高師美術教育應符合當前形勢發展之規律,要適應新的課程標準。高師美術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是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緊密相適應的。新的課程標準給高等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一定要緊緊圍繞現行中學美術教育的特點而設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自身定位,投身于教育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從而應對激烈的人才競爭。
針對基礎教育美術教學的任務和課程結構,高師美術教育的教學就要加強對美術教學規律的研究,建立高等師范美術教學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計劃,確立高校師范類美術教育切合實際的教育新理念,以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由此而來的新問題。
一、確立基礎美術教育的功能方向
“新課標”的課程性質與價值、基本理念的確立對于藝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可謂是起到了規范化的保障作用,并且充分體現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體現出對美術教育功能與價值認知的深化。在設計思路上,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基本上包括了這樣四個板塊———“造型#8226;表現”、“設計#8226;應用”、“欣賞#8226;評述”、“綜合#8226;探索”等,體現的是從“術科”向“學科”的轉型。
由于基礎美術教學是非定向的,換句話說就是廣普型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能使廣大學生通過現有教材,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優秀的民族美術和世界美術,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與藝術素質,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做到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怡情及以美塑形,結合實際把獲得的美術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所以此種知識類型是“寬口徑、厚基礎”型。此外在學習過程中還應注重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文化影響,促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和諧、健康地發展。
然而,我們現行的高師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和將來從事基礎美術教育的師資,由于長期以來對美術技能鐘愛有加,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突出反映在學生對一些基本藝術理論和人文學科知識的獲取還不盡如人意,使得藝術類學生知識結構過于單一且不能適應現行教育體系的多元化、知識型需求,另一方面,從我們現在制定出的美術學專業的教學計劃與課程以及教授藝術理論方面的師資分配比例來分析,也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就是藝術理論還未全面滲透到課程體系當中。
現在的高師美術教育課程一般分公共課和專業課兩大類,公共課指普通教育類課程,專業課指主修的美術學課程,包括素描、色彩、國畫、油畫、設計基礎、中外美術史、山水、花鳥以及美術概論,另外還有部分專業必修課和限選課,但僅限于攝影、藝用解剖、透視以及書法篆刻等。誠然,師范生在校學習美術的形式表現與技能技巧本無可厚非,甚至還要精進,但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的學生其目標不是美術院校造就的藝術人才,而是分布在美術教學一線上的人民教師,他們以后從事的職業是基礎美術教育,是以“授業、解惑”為本分的。因而,高師美術教育課程的改革以及學科的設置應著重體現在審美教育功能方面,因此可以加大諸如“文學賞析”“藝術心理學”“藝術教育學”、“審美發展史”等相關學科的任選比重與含量,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明感、歷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并融合部分相近學科,拓寬審美范疇,以美術教育學科建設為主導,然后向實用美術輻射,通過工藝品設計及手工勞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并使其認識各類造型藝術的特點和綜合材料在藝術中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基礎美術教育中完成美術課程標準所達到的四項目標,使學生“學以致用”并切實感受美術學科的博大,有了這個殷實的基礎,學生才可能對美術學科本體自覺予以關注。
二、體現基礎美術教育的審美價值
美術是聯系其它學科最廣泛的綜合類學科,因而不能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也不能脫離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對于高師美術教育來說,更主要是應結合區域特性和地方特點,注重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對美的認知和創造能力,筆者覺得高師美術教育尤其是公共藝術教育,其目標可以側重在“欣賞”方面。
美術學科體系是博大的,因而美術教育不可太狹隘、太本位,這樣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美術教育同其它學科一樣,具有自身獨有的價值,而美術價值最直接的體現是審美活動,“審美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情感活動,其意義就是通過‘美目’去審視產生美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審美不僅能夠使學生‘正身明道’,同時也能愉悅身心、教化感染,完全不同于生硬的表面說教或公式的羅列,而是‘寓教于樂’的情感教育,是一種精神愉悅的過程,是感染,是教化,是共鳴也是升華。”除此而外,學生還應了解美術生發學和美術史學,宏觀地把握美術是人類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種特殊表達形態,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它隨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又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不斷演化著的變體,其本體在歷史的流變進程中不斷豐富演化、歷久而彌新。
現代美術體系既包容了諸如各種繪畫(視覺藝術)、歷代雕塑、室內外建筑、現代藝術設計等不同范型,還和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多種姊妹藝術發生著遞變融通的聯系,是多元的綜合體;人們對美術的欣賞不僅需要有繪畫、雕塑等純藝術作品,還需要對商品廣告、產品包裝、圖書裝幀、促銷展覽等的設計;需要對電影、電視、戲劇、攝影等的美術指導;還需要對城市規劃、園林建設、建筑環境藝術的欣賞;美術既有“實用性”又有“欣賞性”的雙重特性,而且不論什么樣的藝術形式都反映人的思想,傳達人的情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又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服務。只有宏觀上使藝術類學生把握住現代美術的價值和自身所體現出的功能,才可以全面了解美術。
綜上所述,高師的美術教育不能僅僅停滯在技能技巧的層面上,還應從美術的內涵與外延上重新對美術功能及其價值予以界定,通過加強對美術作品的賞析,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轉變觀念,徹底走出專門化、技術化的狹小天地,構建起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趙保林.藝術欣賞教育價值的再析疑.
[2]鄭工.美術理論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設.
[3]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