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絡攜帶著眼花繚亂的新聞以及洶涌的民意,幾乎讓我們目不暇接了。學生殺老師、六警察圍毆致死一學生、高官涉嫌猥褻女童,當然還有層起不窮的食品藥品安全風波。網絡不僅在豐富著人們的日常談資,也極大地改變著我們的公共生活。如果聯系從2003年的“孫志剛案件”至今,稱頌“網絡為民主利器”就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樂觀。
不過,只要在陽光下,人總是與自己的影子相伴著行動?!皹酚^”最大的好處是帶給我們珍惜,和一種在困窘下的堅忍。要想保留而不是揮霍這些好處,就不能無視“影子”的存在。網絡與民主,不是簡單的發出聲音、引起回應那么三下五除二般的痛快。
什么樣的“聲音”?“聲音”的依據在哪里?為何是這樣的“聲音”?在我看來,這些不是小事,恰需要網絡使用者沉下心來認真想一想。
以哈爾濱警察打死學生事件為例。一開始網絡輿論的矛頭指向警察的暴力,接著由于爆出死者是所謂“高官子弟”,則出現百八十度轉彎,甚至都出現“死有余辜”之類快意恩仇的言論。事實上,隨著相關“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傳言被證明是謠言。那么,發出言論者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民意”呢?
如果我們愿意承認,在表達層面上“民主”是一個“理性辯論”的過程,那么“理性”的前提或本身,就是讓自己的意見基于事實。不以事實為依據的“聲音”,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情感、情緒甚至是偏見的傾泄。由此匯聚而成的“民意”,固然表達了一種客觀存在著的社會心理,但這種表面上“正義”的力量,可能因為適用對象的不適,反而造成一種破壞性的結果?!熬W絡民主”由于它技術上的便利,這一點似乎越來越難以忽視。
當然,接著我們必須承認,“事實”特別是“真相”,不會那么輕易地顯身,很多時候它是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這當然不是說,在沒有獲得徹底的“真相”之前,我們在網上網下都應三緘其口。不是的,如果以此要求“民主”,實質上就扼殺了“民主”。而是說,正因為“真相”如此復雜,我們在形成、表達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更要慎思。要警惕自己頭腦中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要意識到情緒和意見之間的差別。
對“事實”保持一種彈性、開放的態度,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回旋、調整余地,最終而成的行動或許更能經受住時間考驗。這種理解,在骨子里,是對“人性”之復雜的體察,它通往一種更豐厚的感受力、一種對人對己更寬容的態度。畢竟,沒有誰能君臨一切地看清一切。除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