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所有權社會”嗎?這是布什總統2004年競選連任時描繪的一幅美景。所謂的所有權社會就是,每個美國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而政府不干涉人們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當然,這些家庭都是保守的,或者至少也是傳統的核心家庭。一對異性夫婦,有至少兩個孩子,生活在一套帶院子的獨立住宅里,有一兩輛車,而且還有一個帶有平板電視的多媒體房間。
生活的目標是獲得穩定和繁榮,而所有權的夢想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2004年10月,布什在一次演講中說:“每次一個美國家庭搬進他們自己的房子,美國就變得更強大一些。”為了實現這一前景,布什推出了鼓勵人們擁有房產的新政策,例如“零首付計劃”。隨后出現了更多五花八門的抵押貸款形式,其中包括24個月不用付月供的貸款。后來還有只要借款人的口頭承諾而無需書面文件的貸款。盡管這種貸款形式聽起來很可笑,但與圍繞這些抵押貸款出現的各種金融創新產品相比就小巫見大巫了。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經過包裝和再包裝最終變得面目全非,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包含什么內容,或者它們到底值多少錢。
正如我們現在都知道的那樣,這些金融創新產品最終讓全球金融體系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布什的所有權理論最終可能也產生同樣的后果——讓保守派大力提倡的穩定的核心家庭走向破裂。
在大西洋對面,英國也提出了自己的所有權社會的說法。這種提法在撒切爾領導時期進一步得到推動,她曾倡導“一個財產所有制民主社會”,而撒切爾的繼任者工黨領袖布萊爾和現在的戈登·布朗繼承了她的衣缽。現在,有70%以上的英國人擁有自己的住宅,而在法國這個數字為50%,在德國則為40%。
就像在美國一樣,在英國,還不僅僅是擁有一套住宅那么簡單,還要爭取做更完善的人。與擁有自己的住宅相伴的是傳統的價值觀,重視努力工作、勤儉持家、有公民意識、愛國,而且最終還要建設一個更穩定的社會。至少口頭上是這樣說的。
但是最終,一切都變了味。在世紀之交,放松信貸和大量購買股票帶來的絕對不是一個勤儉的保守社會。英國家庭的平均負債水平比發達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大國都高。在美國,從企業養老金向個人退休賬戶的轉變讓數百萬人投入了股票市場,而這讓企業和工人之間傳統的聯系變得松散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更多的人擁有自己的住宅和股票事實上削弱了傳統的聯系。在過去十年中,隨著自有住宅量的增加,不少人的婚姻走向失敗。與十年前相比,已婚人士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而單親家庭反倒增多了。與此同時,失業率也上升了,從2000年的4.5%攀升到了現在的6.1%。正如記者蒂娜·布朗所說的那樣:“我認為,金融危機將讓許多家庭承受巨大壓力。許多人手頭緊張,而且要作出一些選擇,尤其是丈夫。因為許多人的自豪感全來自于自己的工作,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當男人失去工作后,他們通常就覺得失去了作為男人的自信,而這一點將對婚姻產生巨大沖擊。所以,我認為我們會看到許多人離婚或者分居,婚姻的歷程會變得很艱難。”
要創建一個家庭穩定、居者有其屋的社會,大概需要更穩健的方式。但是,夢想和糟糕的現實之間的差距不太可能很快消除。一旦塵埃落定,我們大概就會對我們可以擁有多少東西以及以什么樣的速度擁有這些東西有更清醒的認識。尤其對于美國人來說,這將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張釗摘自美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