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秘書腦袋里
裝著老板思維
衛哲1993年從上海外國語學院畢業之后,第一份職業是在曾被稱為“中國證券之父”的萬國證券公司總經理管金生身邊做秘書。
作為秘書,老板的生活瑣事都要打理好。在端茶送水這樣的小事上,衛哲揣摩出很多技巧:老板講話講得多,倒水就得勤快一些,但是老板講話很有激情的時候,又不能上前打斷;什么時候只倒水不加茶葉,什么時候該帶茶葉進去……都得琢磨。
剛開始,管金生只是讓衛哲翻譯年報,剪剪報紙。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小事,但衛哲卻把它當成大事,做足了功夫。到后來,管金生不看剪報中午就吃不下飯。
在許多極普通的事上,衛哲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比如為老板做口譯,如果逐字逐句地直譯,其中一些信息對老板并沒有用處,尤其是在商業談判中,對方言語中流露出來的傾向遠比表面意思重要,但是許多翻譯卻在翻譯過程中,把這些有用的信息給剔除掉了,衛哲卻從來不這樣做。很快,他的翻譯獲得了老板的肯定。
翻譯工作獲肯定之后,老板開始把一些報告、演講稿的撰寫工作交給他。開始,老板每次都會指出很多錯誤。“第一次寫報告,80%的內容被老板批評,要求我重寫,但是我每次都仔細研究這些老板不滿意的地方,半年后,已經基本不會被要求修改了。”
秘書工作很煩瑣,衛哲卻在很多細小的事情上學到了管理知識。比如文件的擺放,一般的秘書會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把文件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衛哲的做法不一樣,他會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來排序,并且找出文件之間的關聯性,把內容有關聯的文件放在一起。
“不這么做,并沒有人認為不對,但如果能為老板的工作提高效率,那就是秘書分內的事。”衛哲說,“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以老板的視角,而不是以老板秘書的視角來看那些文件,你也就學到了一些管理者的經驗。”
當年的衛哲最在乎的是細節,因為當他是個小人物的時候,能做的也只有瑣碎的事情。但當他把這些細節都做好的時候,老板知道,讓衛哲再做復印、倒水、剪報等工作,就是屈才了。
管金生開始帶著他出入高層,從政府要員到企業家,他認識了很多當時顯赫的人物,學到了很多東西,視野開闊了。衛哲24歲時,就出任了上海萬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總部的副總經理。
職場十多年:不斷彌補自己的短板
當上副總經理后,衛哲反而覺得有些不安。他總是問自己:“你真的有這個能力嗎?”最終,他決定“剎車”,去另一家公司學習學習自己不懂的東西,比如財務管理。
1995年,衛哲去了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以彌補自己在財務方面的短板。最初,永道的合伙人對給衛哲一個什么樣的職位頗為傷神,衛哲主動提出:“我需要一個盡可能低的職位。”最后,衛哲自己挑了一個財務顧問的位子,一般大學畢業三年的職員,都可以干到這個水平。
從萬國的老總級人物,到在普華永道被將近30個人領導著,衛哲絲毫沒有感到委屈,他反而很高興,因為有相當于將近30個老師可以教他。
果然,衛哲以其天分和努力,以及在萬國鍛煉出的良好溝通能力和視野,很快在永道脫穎而出,從一般的財務顧問到經理,再到總部高級經理。在普華永道的兩年,衛哲不但學到了財務知識,也修煉了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素養。
2000年,衛哲又發現了自己職場規劃中的第二塊短板:執行力。他因此去了百安居:“從資本市場走向零售行業,是為了彌補執行力的短板。有些短板不能等到影響工作的那天再去彌補,那就太遲了。”
在這個全新的行業中,衛哲再次發揮了他的領導才能,僅用了一年時間,他就升任為百安居中國區總裁。他在百安居的7年時間里,將公司從原有的5家分店、1300名員工,發展為在中國23個城市擁有55家分店和超過一萬名員工的大型建材零售超市,使百安居成為中國第三大外資零售企業,年營業額達到了近10億美金。衛哲本人也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零售連鎖十大風云人物”。
但2006年7月28日,衛哲選擇了離開:“我問自己,該補哪塊短板了?”
這年11月20日,衛哲空降至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阿里巴巴企業間(B2B)電子商務總裁。2007年11月,集團B2B業務獨立上市后,衛哲的職位變為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我來阿里巴巴,是彌補電子商務短板的。”衛哲很清楚,“21世紀,任何一家企業要成功,都離不開互聯網。”
“衛氏跳槽學”成為職場經典
在阿里巴巴,衛哲跟總裁馬云配合默契。馬云是這樣評價衛哲的:“衛哲有著杰出的銷售推廣與零售管理經驗,他把運營一家公司所需要的專業運營方法帶入了阿里巴巴。他是目前很罕見的專業人才,既有很棒的傳統管理經驗,又具備了互聯網精神。”
衛哲跳槽阿里巴巴的舉動,得到了《福布斯》的高度評價,認為他的加入將給阿里巴巴帶來全新的感覺。
從萬國證券到普華永道,從百安居到阿里巴巴,衛哲的跳槽可謂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這種跳槽路線,一方面拓廣了他的職業范圍,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他原來職業中的經驗和資本,成功地抓住了金融、零售、互聯網等一個個在中國新興的行業浪潮。
衛哲把自己職場跨越的成功歸結于他的眼光:“我總是以發展的眼光去衡量職業、衡量得失。”他透露自己的跳槽秘訣是:“經理人在跳槽的時候,不能全部放棄以前的經歷。沖銷掉自己的全部資產從零做起,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從證券行業到咨詢公司,從咨詢公司到首席財務官,從首席財務官到總裁,都有一些關聯,跨度并不是很大,但又并不重復自己的老路。如果沒有首席財務官的過渡,直接讓我從咨詢公司過來當總裁,我相信很難成功。”
“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這是衛哲的十字箴言,也是他跳槽時的最低成本。如今,“衛氏跳槽學”已被很多白領奉為職場經典。
衛哲用四大名著概括了一個成功企業要走的四個階段。這,也許對我們有借鑒作用。
人生的第一階段首先從《水滸傳》開始。衛哲用《水滸傳》代表“脫穎而出,打破常規”。也就是說,人要想成功,第一階段是你首先要走出來。第二階段已然形成《三國演義》之勢,企業和個人都有了一定的規模,有了強勁的對手。第三階段就像《紅樓夢》,有一個復雜的大家庭需要管理。第四階段就是《西游記》,凡間已無事可做,企業和企業家都進入了一個取經、傳經的階段。對一個企業來說,什么時候從國內走向海外,什么時候就進入《西游記》階段了。
衛哲說自己終將進入人生的第四個階段,他計劃45歲退休。退休以后,他要學《西游記》里的唐僧,去取經、送經——他希望把自己在商海打拼的經驗和教訓、失敗與成功,以及管理上的心得體會,傳遞給更多的職業經理人。
(李倩摘自《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