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難喝到米湯了,特別城里的孩子,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米湯是什么東西。
米湯,是煮米飯時濾出的湯水。以前沒有電飯鍋,做飯都用甑子,必須先煮米,等米粒煮熟透了,就將竹篩箕置于一個盆子上面,然后連湯帶飯地舀起到篩箕上,這樣湯濾下去了,再將箕里的飯放進甑子里去蒸熟。米湯乳白乳白,光亮照人,喝一口,潤滋滋,香滋滋,美滋滋,直舒服到心里去。
我在年少的時候,父母每天去干活,我便常常做飯。那時都用甄子煮飯,是很需要一點技術(shù)的。首先是把米淘凈,然后在大鍋里放上水,燒火至水滋響而沒開的時候,就把米倒下去。加猛火煮沸,并不停地攪動,這樣米飯才不會粘底變糊。大約過上十多分鐘,就可以了,這時把湯飯撈起,濾去湯水后,接著洗凈鍋,放上水,置甑子于鍋中,再將飯倒入甄子里,上火蒸上一二十分鐘,就成香噴噴的米飯了。要想得到上好的米湯,那可有講究哩,首先是米的質(zhì)量要好,最好的米要從種植開始。插秧苗以前,農(nóng)人們需泡田耙田,投入農(nóng)家肥作為底肥,都是豬牛圈里的糞草,被埋在田里,慢慢吞吞地發(fā)揮效力,催動禾苗生長。這時也需要撒少量的化肥,如果化肥多而農(nóng)家肥少的話,稻谷成熟后即使谷粒飽滿,那煮出的飯的味道也不夠純香,米湯喝起來味兒大打折扣。煮米飯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握火候,另外放水要適量,約莫加放米的兩倍體積的水,以水面超出大米八九厘米為恰好。如果水太少了,米粒煮不均勻夾生飯不好吃,再者容易糊鍋,米湯和飯都有焦味。倘若水過多,米湯就清,味道淡,但清雅感覺,也有一番意味。一定要旺火才行,把鍋里煮得撲撲直沸騰,米湯才有勁道。因為火大,對鍋里的攪動要始終進行,以防糊鍋。準備舀起的時候,應(yīng)立即撤火,并快速地打完鍋里全部的飯湯。經(jīng)過這樣的程序,得到的米湯濃稠均勻,上面飄浮著一層粥油,光潤誘人,趁熱而喝,給人爽朗無比的感受。
米湯的吃法也有好幾種,也可撒放點鹽或者糖,吃著更有味道。我最喜歡的就是沖鍋米湯了,鍋里炒完菜后,別忙關(guān)火,趕緊把適量的米湯倒進去,鍋里卟嚕卟嚕地響起來,煙氣兒往上冒,聞著就香氣撲鼻,一喝,更是美得妙不可言。
鄉(xiāng)下有人仍喜歡用甑子蒸飯,當然比起電飯鍋來費事。猜想那些人是想喝上米湯吧,他們絕不會因為心疼電費而拒斥電飯鍋,用電不僅清潔,省時省力,費用也比燒柴低。那恐怕就是一種情結(jié)了,燒柴做飯在乎的非米飯本身,而在于過程,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燒火煮米,不漏掉一個細節(jié),這樣做出的飯吃著更香更有回味,而且還能享受那美味的米湯呢。我多年來生活在城市里,已很難喝上米湯了,可是卻忘不了兒時常吃的米湯,更忘不了我那辛勞一生的父母對我的那份濃濃愛意!我的母親至今仍是用甑子煮飯的,她一直改不了自己的習慣,還說原湯化原食,喝米湯助消化吸收,最有益身體健康。我查閱資料,真找到了科學依據(jù):米湯含淀粉、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等成分,可健脾胃、補中氣、養(yǎng)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適于營養(yǎng)不良、病后體弱等情況。
或許,以后用甑子蒸飯的人更少了,米湯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甚至有消亡的一天,香滋滋的米湯最后成為一個記憶的符號。但在我的心里,米湯承載著一股鄉(xiāng)情,傳遞著一份親近,包含著一種感懷,永遠也割舍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