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籃筐底剪掉
很多年前,一位父親領著兒子去看籃球賽。小男孩饒有興趣地觀看這場勢均力敵的比賽,可迷惑不解的是,為什么大人們總是不厭其煩地爬上梯子,從釘在籃板上的籃筐里把投進去的球取出來。他脫口說道:把籃筐的底剪掉,不就能夠免除用手把球取出來的勞累嗎?此話一出,大人們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于是鐵籃圈套上網子的“籃網樣式”便開始時興,沿用至今。
的確,籃球運動興起之初,比賽時因為要有專人爬上梯子拿出投進籃筐的球而大煞風景,不得不時斷時續地進行。即使后來苦思冥想出多種把球取出的辦法,有的甚至設計了一種機器,只要在下面輕輕一碰,即可把球彈出,也無法讓籃球比賽增添激烈緊張的氣氛。
然而小男孩提出去掉籃筐底的建議,卻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困擾人們多年的“難題”。為何如此簡單不過的“一剪”,卻讓包括有識之士在內的那么多人都未曾想到過呢?究其原因,在于無形的思維定勢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它就如同那個結實的籃筐,將我們的頭腦像籃球一樣“囚禁”其間,才會做出為了取出籃球而去爬梯子、造機器等現在看來愚笨至極的舉動。
在人們的心里,總是把創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高不可攀;將其視為智者的專利,是一項艱苦而深奧的工作,創新對自己簡直遙不可及。其實,創新并非都是高深、神秘、復雜的,有時竟然是那么的簡單,關鍵在于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生活原本并不復雜,可是許多時候卻會碰上將自己緊緊套住的“籃筐”。正因為如此,我們十分需要像聰明的小男孩說的那樣,把“籃筐”的底用剪刀剪掉。
把電梯裝外面
柯特大飯店是美國圣地亞哥市的“老字號”,享有盛譽。由于原先配套設計的電梯狹小不夠用,因此計劃再增加一部。老板請來了全國一流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大家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最理想的辦法是在每一層樓面上鑿開一個洞,將新電梯直接安裝起來。
當老板和專家們在飯店前廳商量具體的施工事宜時,在旁邊聽到他們談話的一個清潔工忍不住說: “每一層樓都要鑿開一個洞,飯店里面豈不弄得亂七八糟、塵土飛揚? ”
“這當然是無法避免的。”專家瞥了清潔工一眼,不以為然地說。
“我覺得有一個辦法,”清潔工又說,“施工期間不如關門算了。”
老板連連搖頭:“那怎么行! 一看到酒店不營業,別人還以為飯店倒閉了。而且這樣做,還會減少收入。”
“先生們,如果換成我來設計,倒不如干脆把電梯裝在飯店大樓的外面。”清潔工不經意地說。
老板和專家們聽了這話,相視片刻,覺得言之有理,無不為之叫好。于是,把電梯裝在樓外的近代建筑史上的偉大變革出現了。
經驗固然重要,但內行常常因此很難跳出圈外或站在外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結果習慣受制于“行規”或邏輯思維,往往自縛手腳,甚至鉆牛角尖。既然少了許多幻想,當然也就錯過許多創新的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放下便無煩惱
一天,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美國西部一個盛產草帽的美麗山村里。其中一個名叫維克利的法國商人在攤點上發現一種好看的小圓帽,心想要是將它們運到巴黎,女人戴了該有多么的時尚風情,一定很暢銷。
“先生,請問這種小圓帽多少錢一頂?”維克利連忙問道。
守攤的老人笑著回答說:“5美元。”
維克利心里盤算:哎呀!這可發大財啦。他接著問:“我想買200頂這種小圓帽,您打算每頂優惠多少錢?”
“如果您要買這么多同一種樣式的草帽的話,每頂至少要10美元。”老人語氣很堅決地說。
維克利迷惑不解,幾乎喊了起來:“這是怎么一回事 ?為什么 ?”
“先生,您有所不知!”老人解釋道,“如果您只買一頂這種樣式的草帽,我編織起來就很簡單。即使您買200頂不同樣式的草帽,我也能毫不費力地將它們編織出來。然而要我編織200頂相同樣式的草帽,對我來說實在是太乏味太煩人了,所以您應該付給我至少多出一倍的錢。”
維克利百思不得其解,老人的話道理何在?
或許,在發財致富的激烈競爭中,生命里除金錢以外的許多東西已經被不少人所遺忘。可不是嗎? 成天名利纏身,快樂何在? 處處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在哪里? 時時心事重重,不堪負荷,快樂何處尋? 其實,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生活中只要有自己夠用的東西就行了,別的統統可視為累贅。今天,當人們為追求過多繁復而身心疲憊、活得太累時,不妨反思一下:即使家有萬斗糧,自己也不過日食三餐;哪怕是置了千間屋,夜晚有半張床睡覺足矣。將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全部卸去,就會發現貧困不足道,奢華不足羨,身心倍感輕松,心境趨于平靜。
那位山村老者的話初聽起來似乎有點荒誕,實際上卻表明他真正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簡單”是“金”,“放下”是“樂”,聽起來頗具禪語之味,卻道出了生活的初衷。只要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綻放不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省錢搬家妙法
大英圖書館的新館竣工交付使用后,當務之急就是把圖書從老館搬到新館。按理說,請搬家公司就行了。可是由于藏書豐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搬家費按預算高達350萬英鎊。面對這一大筆費用,圖書館無力支付。館長心急如焚,隨著雨季來臨,年久失修的舊館將漏水嚴重,圖書就會遭殃。
就在這時,一位工作人員自告奮勇地找到館長,提出一個只要150萬英鎊就可以搞定的搬家方案。館長聽后喜出望外,因為減少了一大半的費用,館里能承擔得起。工作人員接著說:“館長先生,主意也是商品,如果沒有把150萬英鎊全部用完,剩余的錢應該歸我。”館長表示完全同意,于是雙方簽訂了合同。
隨后,工作人員的方案實施得很成功,不但所有的圖書安全迅速地搬到了新館,而且開支很省,150萬英鎊連零頭都沒有花掉。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搬家方案呢?說起來一點也不稀奇!那就是大英圖書館將一則消息刊登在報紙上,其內容如下:從即日起,市民可以到大英圖書館無限量地免費借閱圖書,唯一的條件是從老館借書,到新館還書。
有時候,我們遇到問題總是從老路子出發加以解決,可往往不得要領。這時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我們的思維平面化了,是不是我們只用了平面的經驗,沒有用立體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如果從立體的角度全新對待問題,也許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鏡子有何作用
電視臺正在做一個綜藝節目,主持人問對面坐著的嘉賓:“大家都可能注意到,電梯里面掛有一面鏡子,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
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有的說可以用來檢查自己的著裝儀表,有的講能夠靠它發現身后是否有不懷好意的人,有的認為鏡子使人的視覺空間得以擴大……盡管主持人一再加以引導,但嘉賓們還是無法答對。
最后,他只好將答案和盤托出:“殘疾人搖著輪椅進了電梯后,一眼便能在鏡子中看到樓層的顯示燈,再也不必非常麻煩地轉身了。”
“是呀! 這么簡單的問題,我們怎么會想得那么復雜,結果答不正確呢? ”其中的一位嘉賓感慨道。
不錯,我們思考問題時,總愿意拓寬思路。遺憾的是,我們往往以自己為圓心,去海闊天空地想象一番。
古墓里的奇燈
在叢山峻嶺中,一位考古學家找到了一座很神秘的古墓。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考證,確認里面埋葬的是一名千年前的王侯。由于墳墓通道設計復雜,考古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破解重重機關,才得以進入墓室。然而,剛推開墓門,就見棺木上方懸掛的一盞燈還在點燃,發出可怕的幽幽綠光。他被嚇得汗毛豎起,本能地轉身就逃。
另外幾位考古學家聽說此事,幾天后趕到了這座古墓。這次,并沒有看見燈在燃燒。他們順利地取出文物,初步鑒定這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
研究表明,那盞燈的燃料里含有大量的磷。在墓穴被封閉之后,里面的氧氣逐漸耗盡,燈會自然熄滅。可隨著墓室的門被打開,磷的燃燒點很低,在進入的新鮮空氣的作用下便開始自燃。過了幾天,磷用盡燈就無法點燃了。第一位考古學家誤以為那是一盞不可思議的燃燒了一千多年的古燈,巨大的恐懼感使他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機會。
固定的思維模式會使人迷惑,難以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成為人生的大敵。只有在具備了將思維的枷鎖打開的勇氣和智慧時,成功才有可能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