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字眼的確意味極長。
請看它的寫法:“目”上有只“手”,這是什么意思?就是手搭涼棚,遮住眼往遠處看——此乃典型的“看”的動作,于是極佩服造字的古人,“目”“手”一組合,就極生動地畫出了“看”者的模樣。
當然,“看”可以分為多種。
有的看極不禮貌,如豬八戒看嫦娥就做色迷迷狀,當然不美。
有的則看得極雅致極悠然,如李白看山時寫道“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人看山而不厭,這極正常,山看人也悠然,那山便一下子有了靈氣!
還有看得極活潑極淘氣的,如“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當如是。”怎么樣?是不是自在之極?自由之極?
更有各式各樣的彌勒佛,總是盤腿坐在深山幽谷之風景絕佳處,讓人看了頓生感概:此種人與佛融為一體的情景,不正是人與自然相親相敬的大境界嗎?與其說這是彌勒佛在看景,不如說是那景在看彌勒佛。
還有個故事編得更美。古時候,紀曉嵐陪皇上游大佛寺,見廟中大佛慈眉善目笑得挺開心,便對皇上說了一句:“皇上看清了,佛在看您,這叫‘佛看佛笑’。”皇上問:“此言何意?”答曰:“他說您也是個佛。”皇上聽了大喜。不料過了一會紀曉嵐又對皇上說:“皇上看清了,那佛也在看我,這叫‘佛看我笑’。”皇上雙眉微蹙:“此言何意?”答曰:“他是笑我不能成佛。”皇上聽了,再次哈哈大笑。
至于男女之間的“看”更是意味極長,有時只消一眼即可造成一個或悲或喜的故事。如《西廂記》中有句臺詞:“怎禁她臨去秋波那一轉也。”此言誰說的?張生。是誰在秋波流轉?是崔鶯鶯。作品也正是由這脈脈含情的“一眼”寫起,生發出一個極迷人的愛情故事。還有古代寫美人的名句“一顧而傾城,再顧而傾國”,更是驚心動魄。您瞧,美人回頭才看了一眼,城就“倒”了,再看一眼,國也“倒”了(意即全城全國的人都醉倒了),“看”之功能,居然能把人折磨得魂牽夢縈、死去活來,也的確太神奇了!
還有很多值得細品的:
看與角度有關,比如許多廟里有濟公的塑像,從左邊看,他似乎在笑,從右邊看,又分明像哭;從正面看,這才發現他似哭非哭,似笑非笑,亦哭亦笑,非哭非笑。原來濟公看人間,既能發現人間的精彩,也能發現人間的無奈,這才有了如此生動的表情。
看與距離有關,如“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寫早春的,一點不假,只有遠看,才能發現那淡淡的綠色,僅此一句,就點明了早春之“早”。
看與計謀有關,如“我看你左眉高來右眉低,家中必定有前妻”,此乃包公請陳世美赴宴時在酒宴上說的。就這一句,驚得駙馬爺“騰”地一下站了起來,他心虛,的確有個原配夫人叫秦香蓮!于是僅此一句,就完成了一次火力偵察。
看與心態有關,正如八大山人朱耷筆下的鳥,明亡后,朱耷無意降清,于是作為畫家的他便以畫明志,讓筆下的鳥皆為毛發倒豎,翻眼看天!這個“翻眼看天”的樣兒,無疑是畫家桀驁不馴絕不降清的心理的寫照。
還有老百姓常說的話:“牛眼看人高”,總在人的面前謙恭之極!“狗眼看人低”,總是莫名地在窮人面前耀武揚威!
如此看來,看的確有多種,既有莊重嚴肅的看,也有玩世不恭的看,既有醉眼蒙的看,也有清醒理智的看,既有心往神飛的看,也有心不在焉的看。而且,您只要注意那人在“看什么”和“怎么看”,就準能猜到他在想什么。
自然,只有“看得美一點”或“讓人看到了美的看”,才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