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海是小籠和生煎的城市。過去上海的大街小巷,每一條馬路上都可聞到生煎包子的味道,因為生煎與豆漿、油條是共生的,小籠包則是茶點而不算早點。所以在老上海人的心目中,小籠的檔次和品位是要高于生煎的。
“銀南翔”打造小籠文化
國慶期間,以“小籠,讓生活更滋味”為主題的2008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在古鎮南翔舉行。同時,被列為上海市第6條“老字號特色街”的南翔老街修葺一新,“寶康醬園”、“協記綢布店”等數十家百年老字號店鋪再現了百多年前南翔老街的繁榮。
“金羅店、銀南翔、銅真如、鐵大場”,南翔擁有1500年的歷史,擁有江南四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古猗園、五代磚塔等歷史遺跡。隨著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出爐,南翔小籠作為可以吃的文化遺產,已成為南翔的名片和驕傲。
也許你會問,全上海到處都是南翔小籠店,就算在南翔鎮,掛著“南翔小籠”招牌的店家也不計其數,到底哪一家才是最正宗的呢?
上海市烹飪協會公布的“2006上海名小吃”名單中,古猗園南翔小籠(嘉定區)和城隍廟南翔饅頭店(黃浦區)同時上榜,但這兩家小籠店是各自獨立的。被評為上海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也是由嘉定區和黃浦區共同申報的,這其中有什么淵源呢?
南翔小籠的前世
在南翔鎮古猗園工作了40多年的老錢師傅說,南翔小籠與古猗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古猗園面積不斷擴大,不少文人墨客常聚在廳堂的樓閣茶肆,讀書、聊天、品茶。南翔鎮八字橋畔的“日華軒糕團店”老板黃明賢從中看到了商機,經常挑著擔子來園內不系舟上叫賣南翔大肉饅頭,因其味道鮮美而膾炙人口。時間一長,仿效他來古猗園叫賣大肉饅頭的人越來越多。黃明賢另辟蹊徑,采取由大改小、重餡薄皮的方法,終成了小籠饅頭。他選用精白面粉搟成薄皮,再以精肉為餡,撒入少量碾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筍、蝦仁和入肉餡。一兩面粉制作10個,每只饅頭折裥14個以上。上籠蒸透后,只只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皮薄、汁鮮、肉嫩、餡豐,成為古猗園內獨家出售的美味佳點,皆稱“古猗園南翔小籠”。
黃明賢的手藝,被他的親戚吳翔學到了精華。他在南翔做了幾年后,于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帶著制作師趙秋榮來到上海城隍廟,在九曲橋旁租了一間店鋪,開了“長興樓點心店”,專做南翔小籠。這便是如今城隍廟南翔饅頭店的前身。
對此,黃浦區文化部門認為,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繼承了正宗的制作手藝,因而黃浦區和嘉定區聯合申報“南翔小籠制作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猗園里品小籠
百多年過去了,古猗園南翔小籠并沒有被歷史的滄桑所淹沒和改變。來古猗園的游人總要在古猗園餐廳里品嘗正宗的南翔小籠,排隊的人流經常從店堂排到古猗園門外。
坐在古色古香、窗欞雕花的古猗園餐廳里,看著師傅們的包小籠“表演”,也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師傅們都坐在一個大大的案板前,手拿一塊小小的面皮,一眨眼就把一大團肉餡包進去了,這餡心要比面皮大上一倍,所以包小籠可不像做包子那么簡單。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南方人在北方吃包子,還沒吃到餡就已經吃飽了;一個北方人在南方吃包子,開口就是3斤,結果上來30客小籠,看得他傻眼。可見,包子在北方是主食,是要吃飽的,小籠包在南方是小吃,就是要吃味道、吃情趣。
蒸南翔小籠是用特制的竹蒸籠,一籠籠碼得六七層高,每個蒸籠間用熟草隔開。揭開籠罩,十個形如荸薺、粉雕玉飾、吹彈即破的小籠亭亭玉立,惹人喜愛。
吃小籠不能心急,要“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用筷子輕輕夾起一個,在其邊上咬一小口,小心翼翼地吸出里邊的湯汁,然后沾一點浸著姜絲的香醋,一口吃下,鮮香溢于唇齒,妙不可言。
如今,南翔小籠早已走出國門,古猗園餐廳在東京銀座開設的分店每天能賣出400多客小籠。在我國香港以及韓國、新加坡也都能找到南翔小籠玲瓏的身影。
擇一秋高氣爽之日,游一游南翔古鎮百年老街,賞一賞古猗園里的猗猗綠竹、幽靜曲水,品一品古猗園餐廳的南翔小籠,伴一杯清香的古猗園竹茶,去體驗一次南翔小籠的尋訪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