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拓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在大學生就業環節中出現的矛盾與趨勢,突顯素質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不足。高校應調整專業設置,以適應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需求;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培養良好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生存能力;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大學生創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素質拓展 就業
一、拓展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是近年來世界教育變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與教育實踐。大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人們在不斷探討和實踐的時代課題。在我國,素質教育經過十幾年的推動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沒有真正解決好教育與時代發展要求同步、與社會需求相符的難題,大學的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從素質教育本身的發展來說,拓展大學素質教育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素質的要求包括學會求知的能力、學會做事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的能力、學會生存與發展的能力,這種需求強化了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這說明加強和改進大學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學生就業環節中顯現的素質拓展需求
我國人才市場化的機制已經基本形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完全由市場需求來決定。人才市場供求結構性矛盾、用人單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學生對拓展自身素質的自覺需求不得不使我們重新思考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要求。
1.人才市場中供求結構性矛盾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每年凈增70萬~100萬人,但這并不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已經供大于求,實際上,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萬~1400萬人左右,市場對畢業生有效需求增長卻存在相對滯后現象。其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形成了經濟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高校畢業生結構性矛盾突出。
2.用人單位招聘需求導向的轉變
在大多數行業中,可供選擇的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企業不僅會把專業對口作為必要條件,還必然會優先選擇那些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的畢業生。對于成熟企業,特別是在市場上占優勢地位的企業,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企業對基層崗位員工的招聘,更看重應聘者的能力和職業素質。可見,用人單位不僅看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更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
3.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暴露的素質弱點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能力素質。然而,通過通市場對畢業生的考驗。目前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表現出的弱點頗多,主要概括為:
(1)專業知識專而不博,職業發展后勁不足。許多高校只重視專業基礎知識教育,而忽視了淵博的學識教育,從本質上說,我們的培養目標其實是讓學生“專而不博”。近幾年來,迫于就業壓力,學生片面追求專業學歷提升,導致知識面較窄,缺乏創新思維,動手能力不強。
(2)能力水平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學生對知識運用及創新的能力培養方面投入相對不足,導致了學生既沒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缺乏專業技能的訓練。
(3)職業素養教育欠缺。部分大學生上崗后表現出知識轉化能力較差,不能運用所學知識很好地發揮專業優勢,其原因在于大學階段缺乏職業素養的教育,從而影響學生自身知識的轉化。
三、拓展素質能力,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在以大學生為主體對象的高等教育過程中必須積極拓寬實踐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內涵,在加強計劃內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要以學生活動為依托,強化素質拓展教育,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寬大學生就業的空間。
1.調整高校專業設置,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需求
首先,要調整課程、專業和學科結構。一是在課程設置上,應從重知識灌輸轉向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適應力。其次,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應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增強畢業生寬泛就業的能力。最后,在學科設置上,應該有利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著眼于學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2.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積累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全面鍛煉其動腦、動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學生直接感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技能的要求,從而自覺調整期望值來符合社會需求。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素質能力。社會實踐經驗能有效彌補用人單位所認為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對創新人才求之若渴,創新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需要創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與積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培養良好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生存能力
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基本素質。一是培養學生樹立講求誠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商業道德的核心,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其首要標準往往是是否誠信。因此,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使之形成穩固的誠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高校要通過多種形式鍛煉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把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機會進行相互協作的鍛煉,使其明確樹立起團隊意識。三是訓練學生的求職技能。求職技能是指面試技巧、日常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學校可以建立就業面試輔導中心,組織模擬招聘面試,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參加招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4.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大學生創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更是社會職位的創造者;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職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指導畢業生認識創業所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如創業知識的儲備,資金的準備,技術和興趣、個人能力,等等。二是請富有經驗的創業成功者到學校為畢業生做報告,讓學生從成功者的經歷中積累經驗,了解創業的基本程序。三是專設大學生創業類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創業知識。
良好的綜合能力與優秀品質的形成可以遷移到工作業務中,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學生日后成就事業的寶貴資本。相信大學生具備了這些品質和能力,就業競爭力就會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郗杰英,周揚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理論與實務[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7.
[2]羅強.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與大學生就業[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
[3]李敏,王秋波.提升大學生就業力與高校素質拓展計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
[4]吳曉紅,周桂芳,陳峰.素質教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 2007,(06).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大學;陜西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