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課外活動,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減少高分低能學生的良好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各種素質的有效途徑。本文就課外活動興趣,習慣養成,對教學的促進,能力的養成做了論述。
[關鍵詞]物理課外活動 綜合素質 能力培養
為了進一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在初中實施素質教育,即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既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同時又具有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的品質。從物理教學的實踐來看,結合物理課堂教學開展的課外活動,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減少高分低能學生的良好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各種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課外活動是學校工作的組成部分
物理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能力培養是關鍵,能力培養正是課外活動的中心環節。因此,毫無疑問,課外活動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幫助完成物理教學任務,綜合能力培養的一種手段。
學生參加學科討論、制作科技模型、觀看實驗表演、進行現場參觀、閱讀課外輔導文章、參加各種競賽,不僅能幫助他們復習、記憶、理解學過的物理知識,培養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還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吸引他們探索新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這是課堂上得不到的,更不是做幾道練習題所能代替的。所以,物理課外活動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獲得系統的物理基礎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但大量物理知識的擴展卻來自課外的親身實踐和課外閱讀。我們物理教師只有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地組織好,才能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動手實踐去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逐步提高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
二、動手動腦,逐步養成習慣
由于課外活動中所形成的能力很難消失,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又是建立在課堂所學的知識的基礎上,課外活動無特定環境,教材較之課堂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把學生引導到活動中去,他們就會在活潑的氣氛中,用已有的和課堂所學的知識為基礎,有選擇無壓力地自愿參加活動。由于活動形式和內容比課堂學習新穎多樣,動手機會增多,每個人可以在觀察、思維、制作中發揮才能,表現其特長,這既合乎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由于活動的需要,學生就會主動地去聯系和理解課堂所學的物理知識,做到動手動腦,逐步養成邏輯識記的習慣,由于活動中所形成的能力很難消失,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又是建立在課堂所學的知識的基礎上,所以課外科技活動既服務于教學,又高于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發展。
三、引導其變興趣為樂趣,并逐步升華為志趣
教育是按照教育目標改變學生行為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的心理活動積極起來,使之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知識,做到德、智、體、美能全面發展,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物理教師必需通過課內、課外兩個主要渠道去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學生的學習是基于行為發生了變化而形成的一種行為,因為學習的能源來自學生本身,能源的核心在于興趣和好奇心,這是行為發生變化的前提,由此才會產生求知欲。要使學生對物理產生好學,樂于學的行為變化,物理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從教育的量力性和可接受原則出發,無論在課堂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中都要善于激發學生對物理學與科技活動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有了興趣,教師再引導其變興趣為樂趣,并逐步升華為志趣。使學生變好奇心為求知欲,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的活動,為課外活動搭橋鋪路。
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在學校相對比較封閉,與社會有較大距離。但學生終究要走入社會,在人海茫茫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學會面對社會和適應社會。
結合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農村、工廠和街道進行社會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如中央電視臺關于“拉線有電打死了人誰負責”的討論,我組織學生參觀了街道和工廠的通訊線路布局,發現有些地方的通訊線路像蜘蛛網似的,有的離高壓線和照明電路較近,于是他們寫出了《通訊線路的合理化布局》呈送縣電訊局,報告上還附有照片。結合電能輸送的知識,我組織學生到我校社會實踐基地進行調查和訪問,發現有些村落燈光很暗,線路電壓不穩,于是同學們寫出了《關于村輸電線路的布局與管理的意見》,并分別呈送該村委會和鎮供電所。
五、促進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從書本上獲得系統的物理知識后,要讓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用,解決了實際問題,就會得到滿足,而產生新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不斷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外活動能促進學生的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學過照明電路后,組織學生安裝簡單的照明電路,等等,學生會從物理知識的大量應用中,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就會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學過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外力成正比后,可讓學生自制一個測力器;學過物體的浮沉條件后,讓學生自制一個浮沉子;學過杠桿的平衡條件后讓學生自制桿秤,等等。對一些重要的物理現象、實驗還可讓學習自制實驗器材進行小實驗,例如,用大小廣口玻璃瓶兩個、木板、鐵絲自制一個量熱器測定物質的比熱;自制驗電器、指南針,等等。
六、發揮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個性與特長,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但不善于動手;有的學生基礎知識學得一般,但動手能力較強。有益的課外活動能對前者起促進作用,對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以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主動性。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能發揮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學生在小制作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困難,會經歷失敗的苦惱,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還是成功了,這樣學生會得到尊重客觀規律的教育,體會到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艱辛,體會到成功后的喜樂,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在小論文比賽中,學生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查閱有關資料,閱讀有關的課外讀物,從而學生可以領略到物理知識的無窮魅力,使他們對物理學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情感。
參考文獻:
[1]努力推進全面的素質教育.人民教育,1999,(6).
[2]李文臣.素質教育應包含“應試能力”.中國教育報,2003-3-1.
[3]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江蘇江都小紀鎮成人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