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比較分析了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現狀、發展戰略及大學生學習狀況,并得出了韓國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中韓兩國 高等教育 大學生學習
一、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比較
韓國高等教育的演變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膨脹混亂期。這一時期由于受日本奴化教育的長期禁錮,擺脫日本奴役后,朝鮮人民迸發出一股求學熱、辦學熱。辦學指導思想上受到美國占領軍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影響,其高等教育在數量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二階段,整頓控制期。這一時期由于政府無能、經濟發生危機,學生要求民主、自由、就業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學生不斷地發生學潮。第三階段,改革發展期。這一時期主要是興辦“實驗大學”、推進“大學特色化改革”和整頓“短期高等教育機構”。20世紀80年代以后,韓國高等教育繼續膨脹,并以驚人的速度出現第三次高潮,從1970-1984年的15年間高等教育人數增長了7倍,其中1979-1984年,再到1990年,韓國制定了通過自學獲得學士學位的法律,進一步促進了韓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995年韓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2%,1996年高達60.3%,這標志著韓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階段。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從較低水平上起步的。5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期間受政治影響比較大,歷經曲折。如1956年全國高校招生18.5萬人,比1955年增長88.8%,然而,1957年猛減到10.6萬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恢復“高考”給一大批青年人提供了繼續深造的希望與機會,這可算作是第二次高速增長時期。1999年的高校擴招又一次的大飛躍,無疑可算作第三次擴張,一度使當時的高等教育規模出現一個小的高潮。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規定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0年要達到15%的目標,在“十五”規劃中這一目標又被提前到了2005年。我國僅用很短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走完的道路,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眾化的轉變,堪稱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現狀比較
1.中韓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比較
中韓兩國在發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戰略上,重視學習外國尤其是美國之經驗。比如,第一,中國在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0年)后逐步試行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學分制時就是模仿美國模式,而近年來部分重點大學引進原版教材時也基本上是以美國著名大學為樣板。與此相對應,韓國在20世紀70-80年代推行“實驗大學”期間所采取的壓縮學分(由160減到140)、按大學科招生、建立“副專業制”、采用學分收費制,也明顯帶有仿效美國歷史經驗的痕跡。第二,中國從1995年正式啟動“211工程”,并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韓國于1999年推出“面向21世紀韓國智力計劃”,并確定建設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和優秀地方大學,都把本國重點大學的發展目標瞄準外國特別是美國的一流大學。
2.中韓兩國大學生學習狀況比較
目前韓國有350多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00多萬人,很多韓國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到美國、日本留學,目前在美國的韓國留學生總數幾乎和中國留學生相近。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有1000多所,另外還有1000多所民辦高校。韓國的大學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國立大學由韓國政府撥款,公立大學則由地方籌款;而私立大學是仿照美國設立的,學費昂貴,但是設施和教學條件較好。
韓國的大學教育使用學分制,除了一些必修課之外,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些其他院系的課程,修滿一定學分方可畢業。另外,韓國的一些著名大學為了提高國際知名度和教育研究水平,部分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科書,有些課程采用英語進行教學。這樣從另外一方面也促進了國際交流,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相比之下,我國目前只有少數著名大學的部分課程實施英語授課,一些大學實行的雙語教學大部分也僅僅以英文板書形式出現。
目前,韓國大學教育的普及與教育費用高昂,國立大學的學費大約在14000元左右,而像延世等私立大學的學費一般是國立大學的三到四倍。由于韓國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很多企業搬到海外,而且韓國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出口貿易,所以懂外語的人才非常受歡迎。我國大學生的英語教育一直以來也是大難題,很多大學生花的時間很多,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韓國大學生就業要考TOIEC,出國要考TOEFL、GRE等,相比之下韓國大學生更容易申請到歐美的簽證。
三、韓國成功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借鑒作用
1.大力發展私立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
韓國通過立法、資助等方式刺激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政府對私立大學資助與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私立大學的經費不足,改善了私立大學的辦學條件,維持并促進了私立大學的發展。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私立高校在校生比重超過了50%,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一比例超過了70%,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韓國私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對緩解規模擴張帶來的公共教育設施和經費緊張,促進教育的民主和機會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戰后高等教育財政危機困擾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韓國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吸納社會資金、推行教育成本分擔,來為高等教育大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我國的高等教育實行并軌收費以來,學校自籌收入增幅強勁。我國的民辦教育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無論是在數量上、質量上和經費的投入使用上,都遠不及公辦的高等教育機構。
2.建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確保高等教育質量
韓國通過興辦實驗大學,推行“中期淘汰”、“畢業定額制”,對教學管理進行改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韓國的重要私立大學各具辦學特色,并有宏偉的發展目標,這是值得我國民辦大學認真學習的。當然,在韓國眾多的私立高校中,也有少數質量差、地位低下的學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師生比例極不合理:私立綜合性大學和學院的師生比例為1∶29.1(國公立院校的相應比例為1∶23.1),而私立初級學院的師生比例高達1∶55.1(國公立初級學院的相應比例為1∶37)。我國的私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盲目上馬、師資力量不足、辦學經費短缺等情況。為此,我國的私立高校必須提高準入門檻,采取果斷措施保證私立高校的辦學質量,以避免出現韓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質量滑坡問題。
四、結語
韓國從建國之日起就保持多樣化發展模式,僅用了20年和15年的時間就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成為高等教育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而我國高等教育現在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為了解決我國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狀況,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政府應因勢利導,鼓勵和擴大私人和社會團體辦學的權益,充分挖掘民間辦學力量,共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加速邁進。
參考文獻:
[1]謝作栩.韓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歷程與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02,(1).
[2]陳雨亭.韓國的高等教育熱[J].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4).
[3]孟桂云.近十年來中、日、韓三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綜述[J].時代文學,2007,(7).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