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國以來的三十年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中,勇于擺脫蘇聯模式,“以蘇為戒”,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一系列艱辛探索,既取得了成功經驗與實踐成果,同時也存在著失誤與教訓。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誤與教訓,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都要倍加珍惜。
[關鍵詞]社會主義探索 理論與實踐成果 失誤與教訓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十七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這一界定,雖然不包括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更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當前,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教學中存在著一種主要傾向,即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淡化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探索的成功經驗與實踐成果。本文僅對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歷史軌跡,即探索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及有關的失誤與教訓加以認真分析探討,其目的在于吸取經驗教訓和深刻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成功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理論體系。
一、毛澤東探索中的成功經驗與實踐成果
毛澤東思想作為開創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第一個理論成果,不僅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并順利地領導了這兩大革命,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表現在毛澤東第一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要實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并且對中國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理論觀點。由此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深入探討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1.在經濟建設探索中的理論與實踐
在經濟方面,毛澤東提出許多具有意義的發展商品經濟、改革開放等思想,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鑒作用。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雖然沒有專門寫過關于商品經濟的著作,但他對商品經濟的評述,卻有著十分精辟的見解,閃耀著真理的光輝。首先,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疇。認為在社會主義初期廢除商品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必須利用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毛澤東開始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但是,由于我們黨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過早地提出了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有人提出要取消商品、限制貨幣,否認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敏銳地發現了問題,號召各級干部學習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蘇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教科書,并身體力行,仔細通讀、研究了這本書,聯系我國的實際,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其次,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有計劃發展商品生產的思想。毛澤東在《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提到在“大躍進”的運動中,人們急于通過人民公社化向共產主義過渡,取消商品生產,使經濟受到挫折,為了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到現階段必須遵循商品經濟規律辦事,克服人們只注重計劃經濟而忽視商品經濟的偏見,毛澤東著重指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因而,它們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無政府狀態進行的。”由此可見,毛澤東有計劃商品生產思想的提出,對當時克服人們的恐“商”癥是有積極意義的,在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相結合的道路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時,毛澤東在針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造成的市場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糧食產量長期低下等教訓,并從中國大農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以此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和特點。另外,毛澤東還針對蘇聯以“社會主義大家庭”為由反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做法,提出中國一定要建立自己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獨立以保障政治獨立。在這一原則和方針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地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
在企業的民主管理以及改革開放思想方面,毛澤東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是毛澤東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模式”。這一管理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企業在進行生產和技術改革中實行群眾路線,解決重大問題的有效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表現。
同時,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件下,毛澤東提出要努力打破封鎖,在內外環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致力于對外開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正確處理香港問題;二是積極爭取蘇聯援助;三是努力打開西方的大門,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毛澤東對香港問題的處理,一開始就把它與我國開展國際政治斗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需要聯系起來,根據新的國際形勢,毛澤東對香港采取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特殊政策,歷史證明了這個決策的正確性。由于對香港采取了特殊政策,使我國保持了一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渠道和窗口,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據有關材料統計,20世紀50年代,內地與香港轉口貿易額每年達兩萬億美元,巧妙地從香港得到部分國內急需的物資和技術。60年代后,內地與香港的轉口貿易逐年增長,對于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里宣布了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戰線“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認為“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根據這個基本國策,1950年毛澤東親赴莫斯科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了貸款、通商及由蘇聯援建和改造50個企業的協定,其中爭取到低息貸款3億美元。1953年,又爭取到援建項目104個,長期低息貸款5億盧布,其它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援建項目68項。同時,3000多名專家來華幫助建設,培訓技術人員,我國則派出大批留學生到蘇聯學習。20世紀50年代,我國與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往來,是對外開放的特殊形式,不但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更主要的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的骨架,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系嚴重惡化,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幾乎全部堵塞,我國被迫在封閉的狀態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毛澤東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想方設法打開西方世界的大門。60年代,毛澤東致力于做第三世界的工作,力爭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70年代初,我國終于進入聯合國,努力改善同西方國家的關系。毛澤東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遠見的卓識,積極打破中美關系長期敵視的僵局,率先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繼而與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關系正常化,這種關系正常化,首先處于緊迫的國家安全的需要,但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也注意發展與西方世界的經濟往來,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例如,由毛澤東親自批準,引進上海寶山鋼鐵廠、金山石油化工廠,武漢1.7米軋機等成套先進設備。總之,毛澤東努力爭取我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恢復和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為我國面向西方世界的開放奠定了政治基礎,而毛澤東的親自批準引進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設備項目,則為我國面向西方世界的開放事業開創了先河。
2.在民主政治建設探索中的理論與實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毛澤東根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嚴重弊端及對斯大林的肅反擴大化的教訓,提出要在國家制度上進行改革并擴大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利。1956年11月,在我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就提出:“將來階級消滅了……社會制度還要改革……上層建筑要是保護人們不喜歡的那種生產關系,人民就要改革它。”1957年,毛澤東又說:“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靠我們黨來領導”,需要黨外志士仁人同我們一起“為改革和建設我們的社會而斗爭”。1966年,毛澤東同志又提出“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1968年,毛澤東提出:“國家機關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聯系群眾”。可見,撇開毛澤東改革的成敗得失不說,就社會主義制度必須經常加以改革求得完善,使之不斷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是毛澤東早就給全黨提出的重大課題。
毛澤東對馬列主義國家學說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這是運用馬列主義理論結合中國國情的一個成功創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在政權組成的階級結構和專政對象上,特別是對民族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的處理上,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及蘇維埃政權相比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同時,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一方面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代表會議的這種政權組織形式的傳統和經驗,另一方面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對于人民民主專政來說最適宜,最能體現國家性質的基本的政權組織形式。
此外,我國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是毛澤東根據我國的國情而決定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制度不僅鮮明體現了國家的社會主義本質,而且使我國的八個民主黨派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重要政治力量。早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針對民主黨派有無存在必要時,毛澤東就提出了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一方針提出以后,各民主黨派積極的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它們同中國共產黨一起,無論是在1957年的反右,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以及十年文革期間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毛澤東確立的政治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積極、獨特的功能,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和優點,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一個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3.在文化建設探索中的理論與實踐
毛澤東根據蘇聯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弊端,結合我國一度照抄蘇聯,把政治因素搬用到文化科學領域,利用行政力量推崇一種學派壓制另一種學派,甚至以蘇聯的學術成果或思想觀念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等做法,提出這種對外國人毫無批判的生搬硬套和模仿是最沒出息的教條主義,毛澤東反對在藝術和學術方面迷信蘇聯,主張“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藝術和科學中的是是非非,總該通過藝術界和科學界自由討論來解決,通過藝術的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能簡單地采取行政方法去解決,由此毛澤東重申我們黨發展文化科學的根本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時期,毛澤東在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還提出其他一些正確的思想,其中講得最多、做得最多的就是教育改革,如招生制度改革;創辦半工半讀學校;中小學的公辦與民辦相結合,設立校辦工廠,縮短學制;組織軍訓;精簡機構;干部下放勞動;創辦“五七”干校;改革不合理規章制度;領導班子實行“三結合”;醫療衛生工作改革;移風易俗的改革等等。此外,毛澤東還提出我國正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把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當作中心任務;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并強調反腐蝕,反腐敗斗爭等許多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及黨的建設各個方面。這些重要思想觀點,盡管由于時代條件的局限和實踐經驗的不足,有些還不夠成熟,有的并未付諸于實踐,有的后來也沒能堅持下去,但它們都為后來的探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功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當然,對于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與教訓,我們應該從辯證角度加以分析與探討。
二、對毛澤東探索中發生的失誤及其根源的評析
當前,國內有一些人認為毛澤東一生只會打仗,只講“階級斗爭為綱、政治為中心”忽視經濟社會發展;也有人認為:毛澤東的革命理論是成功的、合乎規律的,毛澤東的建設理論是失敗的,違背規律的。在這里我們必須鄭重指出,上述兩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五大報告給毛澤東思想下定義時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告訴我們,被實踐證明了的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同被實踐證明了的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一樣,都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如何看待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我認為必須采用歷史的、辨證的方法,給予具體的實事求是的評價。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和任意拔高是錯誤的,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簡單地加以全盤否定或任意貶低也是錯誤的。
筆者認為,毛澤東在建國之初的艱辛探索,特別是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以蘇聯為借鑒,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相繼形成了兩個重要的理論成果:一是《論十大關系》;二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這兩篇著作的發表,標志著我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探索是有成效的,功不可沒。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某些具體實踐,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集中表現在客觀方面,即主要是時代、環境等因素,造成了實踐探索出現了一系列迷誤。其主要失誤,一是經濟上急于求成,二是在所有制結構上急于求純,三是階級斗爭擴大化。凡此種種,進而導致毛澤東的探索在主觀上及客觀上產生了許多困境。回顧這段曲折艱辛的歷史,實事求是地說,發生失誤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難以避免的客觀因素。
從客觀歷史因素方面來講,當年我們黨所處的時代主題為革命與戰爭。由此而形成的毛澤東有關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階段、商品經濟等一些正確的理論觀點未能有效的實施下去。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實踐社會主義的歷史不長,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所以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時而波動,時而被否定。比如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上,毛澤東曾有過科學判斷:提出社會主義分為過渡時期,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比較發達階段,但在實踐過程中時而被否定,進而導致超越歷史階段的錯誤判斷。引起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與當時蘇聯赫魯曉夫加快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思想有很大關系,赫魯曉夫曾宣布蘇聯很快進入共產主義,毛澤東對此提出加快社會主義進程,從而放棄在社會主義階段認識上的正確思想。又比如,毛澤東從正確認識我國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滑向“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軌道上,甚至發展到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除了主觀認識上的失誤外,與當年的國際政治大背景有很大關系。再比如,經濟建設急于求成,一方面,與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認識不足,以及脫離國情,驕傲自滿,急于求成,夸大主觀意識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上的差距太大造成的壓力有很大關系。因而導致毛澤東一度忽視經濟發展規律,急于趕英超美,急于求成。
從主觀方面上講,主要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問題上的認識有反復,因而對實踐造成某些消極影響。比如,在我國所有制變革問題上側重于生產關系的變革,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他更注重的是生產關系,試圖通過不斷地改變生產關系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誠然,毛澤東在探索實踐期間曾有過不少指示、講話,強調建國以后我們要把發展生產力放在第一位。
但如何才能發展生產力,即“怎么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由于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毛澤東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毛澤東試圖通過頻繁地改變生產關系,來達到發展生產力的目地,認為只要生產資料公有化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巨大的生產力能量就會自然釋放出來。所以,在建國后20多年的探索歷程中,毛澤東始終將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放在首位,毛澤東曾經說過:“我注意的較多的是制度方面以及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關于生產力方面的問題,我的知識很少。”所謂“很少”,當然注意力不在這方面。我們從1951年以來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就可印證毛澤東上述這番話。1951年底開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中央原定10年至15年或更長一些時間才能完成,結果只用了5年時間基本完成了,鄧小平回顧這段歷史時說:“一兩年一高潮,一種組織形式還沒來得及鞏固,很快又變了,從初級合作化到普遍辦高級社就是如此,如果穩步前進,鞏固一段時間再發展,就可以搞的更好一些。”但是在毛澤東那里,即便是象高級社這種形式,也不是真正社會主義的東西,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種“純而又純”、“公而又公”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接踵而來的人民公社這種政社合一,具有“一大二公”、“優越性”的模式恰好符合毛澤東的這一思想,這樣,自1958年8月開始,借大躍進的東風,在全國范圍內又掀起了一個聲勢浩大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內,全國農村高速地實現了公社化。在城市亦不例外,片面追求所有制的“大”而“公”,企業內小集體一度轉變為大集體,大集體再升格為國營。這是種一味地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功能,即在我國生產力很落后的情況下建立起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對生產力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歷史唯物主義雖然認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但新的生產關系一經建立,則需要相對穩定,在這種新的生產關系下可以保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不是由我們的主觀意識隨意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所決定的。毛澤東不斷地改變我國當時的生產關系,使新的生產關系還來不及發揮出它的優越性,就很快被另一種所取代,其結果不是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上正軌。
從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歷史軌跡可以表明,從建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并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是通過社會主義的成功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二是“以蘇為戒”提出了許多新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發展戰略,開始了獨立自主的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嘗試。三是重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提出許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但總體來看,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及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偏移,使得這一時期的探索未能繼續下去還停留在初步和萌芽狀態,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更沒有形成一個理論體系,進而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但這并不能抹殺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成就。實事求是地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1985-12-10.
[2]毛選(五卷)319-411.
[3]人民日報.1966-5-16.
[4]人民日報.1968-3-30.
[5]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829.
[6]鄧小平文選.1975-1982.276.
(作者單位:浙江警察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