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真正全過程讓學生緊張學習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緊張”是課堂“高效”的標志。為了不斷實現課堂“高效”、課后“輕松”、促進學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課改目標,我們應該一心從學生素質出發,一心著眼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尋求到使學生“緊張”學習的更為科學的方法。課堂上讓學生“緊張”起來的方法很多,以下是我們所作的一點探討。
[關鍵詞]課堂 高效 緊張
課堂“高效”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謂“高效”是指變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為“多、快、好、省”,變課堂效果的“事倍功半”為“事半功倍”,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學生“又好又快發展”。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只有真正全過程讓學生緊張學習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緊張”——課堂“高效”的標志。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緊張”地學呢?
一、取消預習,讓學生在課始“先學”現在教學,一般都有“預習”這一環節預習從本質上講是對的,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取消“預習”,將“預習”移至課堂,讓學生“先”學,好處多多,一句話就能很好地使學生一上課就高度“緊張”:“緊張”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二、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就出現的問題進行“兵教兵”
所謂“兵教兵”,就是讓學生在“先學”的基礎上,就不會的問題進行相互探究、相互實踐、相互學習。這時的“兵教兵”是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的一場“人民戰爭”,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分析、解決問題的行列中,使學生能夠學會與會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由于“兵教兵”是更重要的放手,是各自學習成果的展示,關系到各人努力的程度,展示的表現,自然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會更積極、更投入,效果自然就更好。因此,采用“兵教兵”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高度“緊張”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提升認識水平。
三、課末,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與任務,回顧、反思,進行“當堂訓練”
即在課堂上,學生為了全面檢測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情況,按照教師的訓練指導要求進一步地進行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主學習。從人完成任務的效能上看,最佳的辦法就是及時對學習者學習情況來一次檢測,這就是“任務驅動性”的作用。有了檢測,也就有了評比,有了評比,也就有了好差之分。學生是有自尊的,誰愿在比賽中落后?誰愿在比賽中低人一頭?這就“逼”著學生在任務的完成中竭盡全力,提高自己作戰的能力與水平,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結果。“當堂訓練”是教師觀示下的“練習”,學生只有憑借自己的實力才能出色的解答,靠“作弊”“交流”是行不通的;“當堂訓練”是對學生整節課學習情況的成果的展示,對學生先前的“先學”“兵教兵”兩個環節具有較強的“反推動力”的作用。所以,“當堂訓練”是學生課堂“緊張”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課堂“高效”的重要保證。
四、讓“比”貫穿課堂始終,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競爭
運動員到了比賽的時候,特別地“緊張”,特別地投入,哪一個不想在比賽中一展英姿呢?課堂教學中,也應引進“比賽”,學生對“比賽”是最敏感、最積極的。“比”是激發、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好的辦法:“比”,讓同學們認識自己的實況,知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提升。教學中,應該將“比”貫穿課堂始終,在學生“先學”時“比”,比誰通過自己個體學習而沒有老師、同學“教”的情況下,能出色的解決問題;在“兵教兵”時“比”,比誰能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比誰能在他人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在“當堂訓練”時“比”,比誰能得到滿分,能獲得勝利。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比”成績,還比誰積極、認真、富有創新精神、具有時間觀念、責任與目標意識、團結協作的精神,還比自學能力、自學方法、諸多素質。“比”,滲透著素質教育的內容,“比”使全班“動”起來了,“比”使全班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熱潮,課堂氣氛就會特別活躍,效果也就特別好。——“比”讓學生更緊張,更投入。
五、教師課堂充分放手,時刻切實做到兩個“關注”
課堂上,教師從上課到下課都應該放手,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自我總結,自我提升,自我發展。這樣在充分期待與信任之中,學生就能夠得到較好的進步。但為了確保學生學習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同時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動而不浮動”,也就是要我們的教師切實做好問題的發現者、指導者、引領者,切實做到兩個“關注”:關注有問題的學生,關注學生的問題。老師做到兩個“關注”,其實質就是能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緊張”之中,從而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使得因“自主”而“高效”。
六、制造“不順”因素,讓課堂“不順”起來
為什么有些課堂學生一點都不緊張?那是因為課堂太“順”了。即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太簡單了,沒有遇到一點問題。這樣的課有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問題的課”是最大的問題的課。“順”,是教學的終極目標,“不順”,教學過程中的“障礙”;只有遵循“不順”→“順”、“順”→“不順”→“順”的教學軌跡,只有采用“疏”而非“堵”、“導”而非“塞”的教學辦法,我們的課堂才有“緊張”的氛圍,課堂才會有高潮,課堂才會精彩。
七、教師不做干擾學生學習的事,不做隨便提供者,做一個富有激情者
有些課堂學生不好好學,其原因是教師課堂做了干擾學生學習的事,想當然地提供學生需要的內容。新課改倡導“放手”,有些教師是表面放手,實際上處處不放手,在學生自學探究時,時不時的插話、詢問,沒有讓學生“靜思默想”,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時不時的提醒、講解、告知,沒有讓學生“冥思苦想”,這是一種嚴重的課堂干擾,這種干擾能讓學生緊張嗎?顯然不能。
為了使學生積極緊張地參與到學習中,教師還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激情,意即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緊張的參與,以自己良好的精神狀態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沒有激情的教師怎能培養出有激情的學生?”如此,就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緊張”起來,一門心事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
八、充分發揮小老師作用,用“包”法讓學生“緊張”。
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是教育的追求。但由于課堂教師與學生之比為1∶50,很難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怎么辦?我們在實踐中,將學生全部用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管理教育職能,讓學生相互監督,相互承包,并將相互管理情況納入學生百分賽考核之列。這也就是充分發揮小教師作用,推行了陶行知所倡導的“小先生制”。通過這種辦法,學生不僅關注到自己學習的成果,還主動自覺地關注本組學習成果,不僅發現自己的問題,還不斷地發現他人的問題,從而積極地解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不斷提高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同時還能不斷地增強團結互助意識,促進班級學風的發展。這種“包”,促進了學生的投入,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比”,“緊張”。
(作者單位:江蘇泰興市洋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