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記》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樂記》的審美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的音樂教育影響深遠,對當代音樂教育無疑也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樂記》 樂教 美育
《樂記》是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的理論總結成果。它對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音樂美學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所反映出來的儒家樂教思想更是主宰了整個中國封建時期的音樂教育。其審美思想對當代的音樂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本文擬就這方面給予初步探討。
一、音樂的作用在于“修內”
《樂記》首先論斷是“樂”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記》#8226;樂本篇)“樂”的起源是“人心感于物的”結果,“物”是外在的東西,而“心”是內在的反映。音樂是表現感情的藝術,而情感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定是由于外在事物作用于內心,有感而發,人的感情潛在心里,他借助于對各種外在事物的體驗釋放出來而構成音樂,反過來,人們也通過音樂來表達感情。由此可看出,《樂記》的音樂審美教育意義在于“修內”。
《樂記》認為,人在沒接觸外在事物時表現出的天賦本性是內心平靜的,當感受了外物的影響之后內在的智力、感情便活動起來,表現出來。“感于物而動”,這是本性的外現。而外物到來,人的內心便能去感知、認識它,于是,人們便有了對外界事物的喜愛與厭惡。“禮”、“樂”正是先人創造出來而用來節制自己的。
儒家音樂教育思想的“修內”,主要體現在把規范社會政治制度及倫理觀念的“禮”與藝術審美教育的“樂”結合起來,置于學校教育科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前列“夫樂者,樂也。人情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必發于聲音,行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也,盡于此也。”(《樂記#8226;樂化篇》)認為,音樂藝術不僅僅是為帝王歌功頌德的形式,而且也是個體抒發情感、追求自由快樂的形式,是人格修養最后完成的唯一途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8226;泰伯》)把音樂教育的“修內”看作教育的全過程,并且高于其他教育。
二、“樂”與“德”通
現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也與先秦儒家樂教“修內”思想有相通之處。“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德,德者德也。”(《樂記#8226;樂本篇》)從“聲—音—樂”與“禽獸—庶眾—君子”關系的角度論證了禮樂對人的“德”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而治國安邦則需要君子的德。然而,只有具備“樂”、“禮”的人才能叫做有德的人,而只有這些有德的人才是治國安邦的君子啊。可見,先秦儒家已把“樂”上升到了超越一切的極高境界。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初步向世人展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是,國家在發展,社會要進步,教育應適應這種需求,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調整。大環境下的“素質教育”的提出,說明我國對非智育方面的教育有了充分的再認識。但目前在不少教育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真正地實現“素質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而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在特殊的條件下應該發揮它獨特的功能,音樂教育可以采取歌唱、欣賞等多種形式,在艱苦的條件下也能發揮它獨特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如何利用音樂教育的非智教育功能,發揮音樂教育在現代“素質教育”中的功用,應當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認真研究。當前在學校教育中有機地滲透德育,顯得尤為重要。
三、“和”仍然是音樂教育的追求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樂必發于聲音,形動于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行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節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樂記#8226;樂化篇》)這是《樂記》的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論,在這里,《樂記》指出了人和音樂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評價先王用雅、頌一類的樂曲作為作樂的引導,務必使曲調足以使人得到快樂而又不致于使人變得放縱,務必使文辭條理分明而又不顯得呆板,務必使音調的曲折或平直、繁復或簡單、纖細或飽滿、休止或進行足以感動人的善心。這些體現了先秦儒家音樂審美思想意識上的一個“和”字。“和”在定義上是指幾種不一樣的東西的結合,與之相對應的概念“同”是指相同的東西的結合。“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8226;樂論篇》)則是講的“四海之內合同敬愛”的“博愛”的思想,以及由“聲和”和“心和”到“人和”與“政和”的一種升華。這種“和”的審美意識反映到音樂教育當中便是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了。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樂記#8226;樂本篇》)由此可見,《樂記》不僅明確提倡對社會具有積極作用的“和”的音樂,同時也反對對社會具有消極作用的不“和”的音樂。然而,古樂反對的“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在現代社會中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有,應該怎樣對待這些音樂呢?這恐怕是關于音樂創作的重要的音樂美學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正是《樂記》所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當代音樂教育方面,“流行音樂不能進課堂”的口號曾一度喊得很響。不讓當代的青少年在課堂上接觸流行音樂,這從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看是不科學、不負責任的。因為“流行歌曲”并不等同于“黃色歌曲”,二者在本質上不能一概而論。作為音樂的一種類型,“流行音樂”有著它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在許多“流行音樂”的內容上也反映了有著其自身特色的高雅的一面。不可否認,許多流行音樂比較適合青少年心理生活,受到青少年的廣泛歡迎。可同時,由于商業的因素,目前的流行音樂中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嚴重現實。當代音樂教育應當因勢利導,努力提高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的審美品位,把流行音樂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此外,《樂記》關于音樂社會功能及音樂教育完善人格的審美教育思想,音樂促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審美教育思想等等,都是當代音樂教育思想的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把傳統的、感性的古代樂教思想與當代科學教育的新發現、新理論結合起來,汲取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營養,建構其理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新體系,是我們當代音樂教育者應當承擔的責任和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樂記》論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