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源頭。教學中,要激發、引導學生會質疑,養成質疑習慣,使學生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而轉化為一種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質疑精神 質疑能力 學生
古人曾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是老師在寫論文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可見“疑”之重要。如今的語文課堂學生“疑”意識,嚴重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學生若能真正抓住課文的疑點,對于激發他們的興趣,形成強烈探求的局面,才不枉為師與生的真正交流,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能力尤為關鍵。
一、創設情境,巧設懸念,培養質疑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善于設置懸念,教師的設疑,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組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和擴展。學生沿著這一順序思考、探索,老師沿著這一順序去引導、點撥,才能省時高效的實現語文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文章疑點,巧設疑,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強烈的探求局面。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急于閱讀課文、究源探底。根據課文內容需要,提出創新觀點和問題,印發求異求新材料,促進學生展開爭鳴,這對學生開拓思路,多角度理解課文大有裨益。
有的課文本身就是由淺入深的,結構嚴密的有序組合,因此可以按課文本身的特點來構思提問。如《孔乙己》一文,我曾這樣設計兩個問題:(1)孔乙己姓什么?(2)悲劇常常使人落淚,而讀完《孔乙己》后不是落淚,而是在發笑之后心里感到心酸和悲痛,為什么?這兩個問題一下子就激起學生急于解答的強烈愿望。學生沿著這一思路去思考,循序漸進,都處于“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境地。如果在總的提問進行過程中,能夠穿插一些形象化的語言對比、配上板書、掛圖、采用一些分角色朗讀等等教學方法,就會使整個教學思路清晰明確,學生的參與興趣必會增強。
還有不少學生認為語文明白如話,好像沒什么學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從平淡中見新奇。如教《一面》時,我先讓學生畫出描寫魯迅先生外貌的句子,并在“瘦”字下面加了個著重號,“作者在文中為什么要多次提到‘瘦’字?”學生邊讀課文,邊探討。經過一番爭論,得出共識,“瘦”不只是魯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更具魯迅的“形”,而且寫出了“神”。這一探討,使學生悟出平淡的詞語中,所蘊涵的不平常,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作品思想意義的理解。
作為教師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知識等實際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
二、啟發引導學生提問,養成質疑習慣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的現象越來越少,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害怕自己提出問題過于淺顯或落后而遭人譏諷,顧慮重重。這時,教師要善于誘導,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一開始,即使他們提的問題比較膚淺,缺少深度,甚至離題,也不要簡單加以否定,而都要給予溝通意義上的認同,允許學生保留意見,并適時給予肯定。
學生若真正互動起來了,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時候老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大膽的討論總結,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是太理想,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篩選,挑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研究文本的切入點,引導學生一步步由“多而亂”到“少而精”。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來建構對新事物的理解。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教師的職能不是將現成的所謂“標準答案”硬塞給學生,而應該為他們搭建一個個階梯,讓他們自己一步步攀登去達到目標。
當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時,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如果確實閃耀著新的思想火花,教師一定要抓住契機,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如在教學《我的母親》時,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真摯母愛的感激、歉疚、回報之情。此刻,一位學生發問:“文中第三節當父親用竹板打我手心時,母親淚如泉涌地哭著說‘打得好’,那母親的心態怎樣理解?”此處是本文的精彩之筆,作者淋漓盡致的描繪出母親既疼愛兒子,又希望兒子上進,矛盾痛苦的內心。這也引起同學們在進一步反思討論此節中感悟自己的母親升華自己的情感。
學生由于知識背景和社會經驗不足以及年齡的差距,在質疑問難的學習方法開始時可能不是太容易掌握,需要教師的啟發引導,但養成習慣后,他們會提出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
三、集體交流探討中進一步培養質疑精神和能力
學生是集體成員中的一份子,教師真正的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大家自己的交流探討獲得知識。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溝通,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對名著《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拓展閱讀,對一個作家(蘇軾、朱自清)作品系列研究等,將學生解放出來,走進更寬廣的語文天地,探討許多未知的東西,讓學生自己閱讀,歸納文中的疑點、難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和看法。在釋疑解惑的過程中,讓學生解答、切磋,可以采用先分組討論再集中解答的方式。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提問和解答的情況,結合課文的要求,整合多方面知識,讓學生在回答和探討中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這是一個施展個性才華的大平臺,學生們非常樂意在此演繹豐富多姿的自己。
學生是集體成員中的一份子,教師應該重視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平時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種問題意識,還可以在課堂上創設部分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于這些,教師真正的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中來,在生活實踐中經過自己的探討獲得知識。
事實證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能力,合乎學生發展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源頭。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會質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討和發現創新的能力,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同時要細心了解學生,按照學生思維活動特點和規律,既講究技巧,又順其自然。
參考文獻:
[1]曉蘇.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2]徐巖,魏國棟.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史有為.中學語文教學.首都師范大學.
[4][美]戴爾#8226;H#8226;申克著.韋小滿等譯.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鄭金洲.教育碎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潘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