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探討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如何讓學生在大文科環境下有效地學習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培養學生的政治理念成為時代關注的話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大文科環境下政治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學 大文科環境 思想品德
在新課程改革以后,政治課堂在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上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學生獲得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個性與創造性思維的學生。但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人文學科,涉及到人的品格、情操、理想、信念,直接觸及人的內心世界、靈魂深處。鑒于學科特點,我認為大文科環境下的政治課堂除了要達成上述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不是一塊可以任意雕琢的頑石,而是有待開啟的寶藏;教師的角色不是工匠而是一支可以點燃學生的火把。這就要求教師以生為本,多一點人文精神,注重對學生的人性培育,喚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追求心靈的多樣化;使課堂成為師生發展個性、開發潛能、實現生命價值的舞臺,那么,如何潤澤學生的生命?使學生因思品課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呢?
一、回歸生活,創設富有詩意的棲息場景
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是本次課程改革中各門課程的共同追求,它是在對傳統教育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實效性差、針對性不強的反思與批判的基礎上產生起來的,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貧w生活的教育理念反映在思想品德課程上,它要求思想品德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生命成長的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與感悟道德。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充實與時代同步的教學資源,有選擇地把最近發生的、時代氣息濃、趣味性強的典型事例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搭建起思維起飛的平臺,讓學生借助情境的啟發,從感知到想象再到抽象,合乎思維邏輯,合乎認識規律地得出結論,揭示出情境中所蘊涵之“理”,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二、互動生成,共感翩然共舞的靈氣
新課程理念統攝下的課程必須是一種“活”的課程。這是一種生命的課堂、合作課堂,是廣泛的溝通、交流、對話,并滲入人的情感、態度、體驗,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關注著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堂生活的主旋律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教師、學生、文本的三重對話,在活動化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在上九年級《燦爛的中華文化》這課時,我結合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與處理信息能力這一行為目標,將整節課共分為五大塊,文化探源——通過學生動手搜集方塊字、編鐘、故宮、長城等標志性物品的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獨特魅力,體驗“文化不亡,國家不亡”的中華文化凝聚力;中華名人——列舉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及非凡成就,通過感知他們在不同領域的卓越貢獻,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諺——通過搜集有關誠信、寬容、與人為善,居安思危等方面的諺語、格言,感悟中華文化在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打下的深深烙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傳統美德——搜集并展示孔融讓梨、蘇武牧羊等傳統美德故事,對照神舟六號團隊、微塵集體感受中華美德與時俱進、世代傳承;課后實踐——為了在中國第八屆藝術節上更好地弘揚我中華文化,請你作為宜昌的小主人為讓巴楚文化走向全國、走出國門進行大膽設計。在五部分的設計中,逐漸升華,力求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在學生搜集展示的相互協作、交流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牢記自己是“平等教育中的首席”,我也展示了“國畫與西洋畫之比較”的課件,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文化,播放了《中國娃》MTV視頻(感受中華文化“德”育滲透),誦讀了瑞典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文博士的名言“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到25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提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直接指引中國共建和諧社會的實踐與和平外交的路線,而且對世界文化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粗鴮W生爭先恐后侃侃而談的情景,望著他們那一張張激動的笑臉,我深深體會到,教育不是你呼我應,而是相互應和。這樣,在活動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建立起平等探索、共同協作的互動關系。教師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社會與空間,使學生感到愜意與舒展,正是在這種寬松、平等、民主氛圍中,才能揮灑個性,張揚潛力,激發靈感,如同花間飛舞的蝴蝶,在這種相互交流中互相碰撞,產生強烈共鳴,形成翩然共舞的詩意的飛翔。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币痪湓?,讓學生都“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創設充滿人性化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三、價值引領,培養學生高尚的靈魂,打造高尚的人生
走進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思品課堂,常聽到一些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太好了”“真了不起”“讓我們用掌聲表示鼓勵”等諸如此類的贊賞聲——無論學生的回答表現如何。這種淺層次的評價缺乏深層次的指導與是非判斷,過多地使用不僅降低了賞識教育的功效,而且會混淆視聽,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學生是非不明,缺乏必要的價值引領,使思想品德課失去了其固有的人文價值。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是因為對“多元感悟”的歪曲認識;有的是因為引導乏術;有的則害怕這種價值引領讓學生生活在理想狀態中,導致對現實社會不適應……凡此種種,完全放棄了作為一名思品教師應盡的價值引領的責任,忘記了幫助他們在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義不容辭的職責,離開了思品課堂這一重要陣地,那么,高尚的靈魂從何處培育,高尚人生又從何處打造?
在九年級《承擔社會責任》一課教學中,為完成“熱心公益、服務社會”這一教學難點的教學,我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場小辯論:面對徐本禹、叢飛等人獻身社會的行為,你認為值還是不值?正方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反方認為“他們應先多賺一些錢,再來回報社會,這樣才會有更大價值”,一句話,“熱心公益”是有錢人才能從事的善舉。
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除了老師在課堂上通過點撥、引導來實現價值引領外,燦爛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在我們手中發揚光大并用它來打造新時代的青年,用“和為貴,信為先”來幫助他們交友;用“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來教育他們誠信;用“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來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總之,植跟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使學生傳承“東方道德價值觀”,并將它內化成公民意識,為其高尚一生而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