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電教手段能創設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思維、引導思維、發展和深化思維。教師應在指導學生理解、掌握學習內容和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的方法,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氛圍中陶冶情操、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啟迪創新思維。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多媒體 學生
運用電教手段能創設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思維、引導思維、發展和深化思維。下面,筆者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為例,談幾點認識。
一、激活興趣,打開情感窗口
枯燥的說教,乏味的文字,很難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而多媒體的介入,讓文字立體化,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一段段動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樂,真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如在教學《我只看見你的眼睛》前,播放一段“非典”時期醫護人員忘我工作的場景,配以文字說明當時形勢的嚴峻、醫護人員面臨的考驗,喚起學生的敬佩之情,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醫護人員的高貴品質和偉大情操,對課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溝》一課的導入時,設計一段新疆維吾爾族樂曲,隨著樂曲畫面出現了一群新疆姑娘,她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同學們一下子被吸引了,歡樂的氣氛感染了他們的情緒,個個眉飛色舞、喜笑顏開,甚至有的同學還隨著音樂動了起來,仿佛自己真的來到了葡萄溝,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
二、深化情感,拓展延伸認知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常常感到課文陌生,難以想象其中蘊涵的無窮魅力。為了避免學生“文字”與“實際”脫節,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把課文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創建典型場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景促情。如教學《海底世界》時,我設計讓學生擔當潛水員的角色,觀察水面,隨時報告海底所見所聞,這一創造性教學環節,令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獲得真切感,積極投身于教學環境之中,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善于抓住教材中蘊含的情愫和作者的情感,在作者濃墨重彩渲染情境處采用多媒體將其正確地表達出來,則可增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深刻感受課文字里行間流露的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達到以情激情、以境陶情、以情感人,進而以情育人的目的。
三、收集資料,超文本學習
未來的社會是知識化的社會,是創新的社會。面對無邊無際的知識瀚海,面對層出不窮的陌生領域,如何去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運用現有的知識重新組合,創新答疑,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積極收集資料獲取知識信息,利用信息工具為學習服務是當前學習語文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可具體到以下形式出現。
1.驅動搜尋。教師布置收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范圍,利用收集的材料為學習服務。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課前教師布置收集資料:小興安嶺的位置、作用;小興安嶺物產風光;小興安嶺人文文化及其它。同學們在課外積極準備、查找資料,課上隨著課文內容的理解穿插匯報,資料與課文內容揉合在一起,文字更為立體化,內容得到拓展延伸。
2.自由瀏覽。自由瀏覽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確定具體內容,活動范圍更大,更廣闊地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空間。比如,學習古詩,進行一次古詩大賽,要求描述詩的意境、寫作背景,配以恰當的插圖,大多數同學能從課外查閱到自己喜歡的古詩,并插入精美的圖片,制作成手抄報的形式,展示給同學們。
3.整理總結。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的其它資料,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課文內容、課文中心來收集整理,有重點,簡單明了,便于匯報,要學會歸納總結資料。
四、觸類旁通,促進知識融匯
多媒體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語言文字與聽覺、視覺等形象語言的相互轉換,把語言與音樂、美術、動畫、科學、數學等各門學科結合起來,實現跨學科的綜合學習,發揮各學科的綜合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指導學生自學古詩《村居》時,筆者設計利用多媒體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匯報自學成果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大膽想象,設計匯報形式:有的選了一段舒緩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誦;有的打開畫板繪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圖;還有位同學用英語朗誦了詩的內容,更多的是利用豐富的資料加工成篇篇文字精美的小文,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一幅江南早春圖。這樣使學生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表現大自然的欲望,融思想教育、藝術教育為一體,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培養,使各學科知識素養得以充分發揮。
五、主動探究,操作解決疑點
在進行課文重難點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發現疑點,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化解難題。如在學習《葡萄溝》第四自然段時,由于學生生活經歷、地域差異等因素,很難理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處理這一難點的:第一步,把課前收集的資料分類整理,與葡萄干的制作工藝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學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標記為問題,按順序進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在交流中心問題庫中,選取感興趣的問題先由學生組內討論,充分發揮想象,理解課文。第四步,我借助多媒體選用三維動畫模擬制作葡萄干的過程,理解為什么要留小孔、搭木架,怎樣利用熱空氣等問題。最后,全班匯報交流。虛擬制作過程,改變了生活環境對學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過程的片面認識,探究解決的過程,發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
合作學習是現代社會人們學習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時代人才的重要素質。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學會交往與溝通是現代社會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課堂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通過小組內互相之間的討論、學習,對不同觀點可以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加深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培養。如在學習《奇異的激光》這一課時,首先,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讀懂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介紹了激光的什么特點;其次,組織學生細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互教互學,了解激光的特點和用途,進一步理解課文;接著,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自己設計一段文字,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激光,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理解課文;最后,學習小組成員在班內交流,交換自己的作品,互相評價,達到資源共享。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溝通,學會了交際,學會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受益終身。
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地選擇和運用多媒體手段,能突破時空限制,開拓學生視覺空間,充分挖掘語文教學的審美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學生的記憶。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智力,提高了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商丘市民主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