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語文》(實驗稿)中強調,語文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感悟來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質,進一步地培養學生在閱讀實踐基礎上的創新能力。自主感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嘗試延伸,便是符合新課程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嘗試。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自主感悟 相互交流 合作交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強調了字詞的理解,結構層次的劃分等,而忽視了隱含其中的富有人文之美的深層蘊含與審美價值。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應是學生在自主閱讀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發揚團隊合作的精神,與其他學習同伴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求同存異。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產生一定的語言思維靈感,便自然去嘗試對文本的創新,這便是他們知識遷移,提高綜合閱讀的能力的一種途徑。
一、自主感悟——選擇一定的文本材料進行閱讀,讓學生自己豐富文化知識,積累他們的語文知識底蘊
閱讀“自悟”既同于自學,又高于自學。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鼓勵他們主要利用課外時間,有時也可以適當利用上課時間,通過查找參閱工具書、教學參考書等方式來進一步的探尋文本思想內容,對課文進行必要的閱讀理解感悟。在語文的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在對課文圈圈點點,在“妄”加點評的過程中,對課文詞、句、段落、篇章的文化內涵、情感表達、語言品味的“自悟”。自悟貴在學生的自覺參與,潛心投入,身臨其境地主動與文本對話交流。可以說,沒有“投入”就沒有“自悟”。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讓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種自悟必然對語文學習中的語言感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也便于積累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底蘊。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材文本為我們中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經典價值意義和獨特人文之美的中外名著。作者的巧妙構思、流暢筆法、優美語言等都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自悟活動對語言文本的思想內容有了了解和感悟,他們自身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也就有了一次升華與洗禮。這種升華與洗禮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學習文本,感悟文本的習得體驗過程。學生在這種感悟習得的過程中也對自己由文本的理解轉化為一種習得生成,這種習得生成正是學生所應獲得的東西。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精心閱讀,逐步地感悟名著其中的深遠主題思想,也就為培養自己與有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審美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二、相互交流——解決自悟過程中的疑惑之處,交流討論以達到明辨事理之功效
“交流”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各自將“自悟”過程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提出來,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在交流討論中明辨事理。對于較深奧的問題,老師也不要急于“直抒胸臆”,以成人化的理解、教參式的照搬強加給學生,甚至有時也不要苛求答案的統一、標準化。課堂交流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參與中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交流討論中,要特別注意發現、欣賞、保護學生的獨特的感受與體驗,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侃侃而談,還要鼓勵學生之間課上針鋒相對的辯論。教學中,讓創新思維之火花得以燎原,讓個性化教育得以落實。交流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整理思維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快速反應、口語表達的能力。
我們教師應積極地參與學生的相互交流,作為觀眾則應成為活動的指導者,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教師還應該在學生的交流中予以必要的指導,特別是在學生“口欲言漸止,手欲寫又停”的情況下作引導幫助。課堂教學交流討論成功與否,不僅反映了學生對課文感悟的深淺,而且更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交流討論貴在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對學生的一生都十分重要。有時,我們寧可鼓勵和保護帶有“表現欲”的學生,也絕不歡迎課上顯得“文靜”的“小綿羊”似的學生。
三、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去探究文本精妙之處的根源,以期有理性的閱讀收獲
探究是在前面的“自悟”、“交流”基礎上的升華。通過前兩步,掃除了文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障礙,達到了對課文作為范文的認可。在這時間,我們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挖掘文章的精美所在。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探究作者是如何來表現進而達到“精美”的。將“自悟”、“交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探究仍需要“自悟”,需要更深層的自悟。沒有深層的自悟,就沒有探究的成功,就沒有深層的發現、深層的感嘆、深層的愉悅。探究仍需要“交流”,探究中的交流,其思想火花將更加深邃,表達將更加精美,學生更易產生共鳴,思想、藝術水準將更易獲得大面積的提高。探究最忌思想的惰性。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歸納、總結,去享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樂趣。
我們教師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之時,應給予必要的引導,在他們“口欲言又止,手欲寫又停”的情況下,闡述作為教師的獨特觀點,為他們的探究提供一種可行方法。同時,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用手所寫探究而獲得的一點積累。閱讀教學之根本目的在于給學生以借鑒、模仿寫作,而探究正是這閱讀教學與模仿寫作之間的一座橋梁。所以探究的成功,對于我們實現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嘗試延伸——學生依據文本內容作大膽的嘗試創新,從而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嘗試是憑借“自悟”時的感受經驗、“交流”時所獲得的經驗、“探究”時所產生的靈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模仿運用。嘗試是對前三步閱讀教學的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效果的檢驗。嘗試是自悟、交流、探究之后的必然結果,而自悟、交流、探究的成功與否又直接影響到嘗試的質量的好壞。它們環環相扣,環環重要。嘗試一般分兩種形式:一是在完成一篇文章閱讀教學后,再閱讀一篇跟課文類型相同的其它文章,可用提問形式,也可采用試卷測試的形式,進行閱讀分析的嘗試訓練;二是在完成一篇課文或一單元閱讀教學之后,進行模仿寫作的嘗試訓練,中國傳統的模仿寫作教學,在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教師在學生進行大膽模仿創新時,應予以必要的肯定與表揚。對于他們的創新之處,我們應該予以推行廣,為其他同學提供學習的榜樣與思路。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語言學習也定有所幫助。學生也將由習得的過程進一步地轉化為自學、自悟、自創的過程,更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當然,在進行模仿寫作這一嘗試時,我們要時刻注意點燃學生思維中的創新火花,縮短模仿,超越模仿,及早進入自由寫作的崇高境界。
五、結語
語文“四環式”教學法,是以學生自學、自悟、自試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傳統的“肢解”文章的教學方法的背叛,它是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四環式教學法”不是培養只會死記硬背的語文小收藏家,而是要培養能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語文大師。
(作者單位:江蘇姜堰市橋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