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努力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本文就全方位確定教學目標,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構建最佳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教學模式
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素質教育的內容就是開發潛能,培養個體、傳遞文化,以達到強化生理素質、優化心理素質、提高文化素質的目的。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優化的要求落實素質教育,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接受心理素質,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努力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一、全方位確定教學目標
“應試教育”強調的是知識積累,素質教育則把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各種身心素質與能力的發展上,尤其注重各種潛能的開發。如果一堂課只滿足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對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等認知因素和意識、興趣、愛好、情感等非認知因素不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全面的。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來看,雖然“說、讀、聽、寫”這些學習技能也是一種能力,但從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來看,是遠遠不夠的。一堂高質量的課,還必須在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向課堂教學要素質,就必須全方位確定教學目標,并且擺正各種教學目標的關系。技能的掌握是形成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必不可少的,而且離開掌握知識、技能這個前提,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和能力則成無源之水。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和各種能力同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武器,沒有它們參與,外界的知識就無法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的成分,當然也無法使各種潛在的能力得到發展。比如,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能使學生在教學中感到“樂”,激發快樂的情緒,產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促進了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首先,從轉變教學觀念入手?!皯嚱逃币灾R為中心,唯書、唯綱,以應付考試需要為目的,即考什么,教什么。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中心,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為目的。只有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讓學生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才能收到全面提高素質的效果。
其次,要科學地呈現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呈現要做到學科知識結構,學生的認識結構和學生情感因素三者統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教學內容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是一種艱苦復雜的智力活動。學生接受知識離不開情緒的體驗和支撐。教師必須設法引起學生學習的愉快和歡樂,讓學生在掌握知識中嘗試成功的喜悅。
三、構建最佳教學模式
我們傳統的教學采用“傳授——接受”型的模式。重教師不重學生;重“教”而不重“學”;重“知”而不重“思”;重“灌”而不重“趣”。素質教育構建的是一種“創造型”的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的創造而教,學生的獨立創造而學。近年來,在教學模式的探索中,出現了“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八字模式;“自學、啟發、復習、作業、改錯、小結”的六課型模式;嘗試型、茶館式、談話式等。這些教學模式的特征是:
1.突出學生的自學,不僅強調學生的“會學”,更重視學生的“會學”。
2.重在學生的思維訓練,不是重知識的結論,而是重思維的過程。
3.注重知識,技能轉化為各種能力。
4.讓學生運用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優化教學結構
優化教學結構就是要讓各個要素能取得最佳效果,使各要素之間渾然一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主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趣”字入手,導入課堂
富有情趣的“導語”必然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無論采用哪種“導語”都必須發揮它的趣味性、啟發性和思想性的作用。引入新課時,盡可能設計一個與新課內容有關的前沿科學情景,吸引同學們的視線,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例如,在講“電阻定律”時設置一個火力發電站的輸電線路情景,同時,對比家庭進線電路,這樣激發學生求知欲,想很快的知道,為什么是這樣。
2.創設情境,促使情感與形象的融洽
創設情境要引導學生去想象、聯想,使想象中帶上一層情感色彩,活躍氣氛,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探究繞柱繩的作用力”的課堂教學中,先讓兩個學生對拉一根繩,其效果不相上下,然后,把這根繩在窗戶的護欄上繞兩圈,一端一個同學,另一個三個同學對拉,比較其效果。為什么繩的兩端存在著差異,差異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自己體驗用繩繞在手指上,感覺影響繩的拉力變化的因素,然后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導致繩兩端存在差異的原因,這樣建立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3.全員參與,營造氛圍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組織的多向交流的群體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全員參與、全方位交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時,自制半徑較大的螺線管且與演示電流計相連,接著左臂伸入螺線管中,電流計不動,然后右臂伸入,電流計卻動了,學生一片驚奇,激發他們心理上的沖動,讓他們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然后教師挽起襯衣袖子,原來右臂上綁了幾條長形磁鐵。這樣,把學生帶進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我在與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情況下編改的,從而出現了一種師生心理相容,互相和諧默契,熱情洋溢,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運用對比,分清概念
在電磁學中,應用左、右手定則往往會引起混淆。用左手還是用右手判定,關鍵不是哪個量的方向,而在于條件。即導線中電流與導線運動方向的因果關系,若是由于導線中有了電流在磁場中受力運動,那么不論是求磁場方向,電流方向還是導線受力運動方向,都應用左手定則。若是由于導線切割磁感線運動而產生電流,則不論求磁場方向,電流方向還是導線運動方向,都應用右手定則。差異就在于因果關系,抓住關鍵就能正確運用。
5.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1)必須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應把主要的作業量放在最基礎知識的訓練上。
(2)必須突出最基本的技能的提高。側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和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3)必須突出基本概念的掌握。只有熟練掌握概念,才能從高層次上認識和掌握知識。
(4)設計課堂作業要有些技巧性。多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