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就是根據學校特定的教學目標任務,運用一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教師在教學上的質量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對直接調控和改進教師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價值。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必要性、原則、主要問題及相關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教學 質量評價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必要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規模也迅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的多元化,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了一大批面向現代化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人們對其教學質量的擔憂。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為了加強教學質量,許多高職院校建立了以教師教學評價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評價的體系。從教學改革的目的來看,高職院校的人才的規格質量要求等發生了變化,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也相應變化,逐漸發展為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技能教學結合的整體質量評價。
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目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過程一般由領導和專家聽課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形式組成。教學質量評價不同于教師評價,它僅僅把測評范疇集中在教師的教學工作方式上,為了有效的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必須建立體現以下原則的評價指標體系。
1.時代性與客觀性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時代性,指知識經濟的到來和高科技的發展,對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才質量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時必須注意教師的教學創新和搜集處理信息技術的能力。客觀性指對教師的教學測評必須實事求是,評價標準的制定、測評方案的設計、測評的實施過程、結果都要客觀。時代性與客觀性需要有機的結合,評價指標體系要面向教學的全過程,每一項指標必須符合客觀教學規律,揭示現代教學的本質。
2.方向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方向性即評價必須有利于學校的教學工作目標完成,指向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素質和突出現代職業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多樣性指對不同專業要有不同的考核指標。學校應把握方向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原則,根據對各部門、各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基本的標準和要求應統一指標方向,由于各專業和課程的具體情況不同,建立多樣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3.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結合原則
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是指整個活動應符合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可操作性是評價活動的各方面措施都應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兩者應得到辯證的統一,每一個指標必須有確切的含義,尤其要精心挑選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同時要抓住主要因素使指標體系簡單易行,便于考核。
4.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原則
由于職業教育具有社會性、遲效性、綜合性的特點,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很復雜。評價指標應該盡可能的量化,定性分析對于難以量化的客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定性分析評價結果容易帶有主觀性。因此兩者應相互結合,可以采用先定性、再定量的處理方法。
三、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高職院校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都非常重視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其中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就是整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最基本環節。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
1.針對教學評價的測量量表編制的問題及對策
在評價量表的指標體系構成上,許多高職院校的測量量表編制不夠科學,其中都包含五個一級指標,即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教書育人。但事實上,評價者對教師教書育人的客觀標準難以掌握,無法有效地區分它與教學態度的關系,應該把教書育人和教學態度指標合并,并且再建立更能體現創新教育、具有時代特色、反映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特點的一級指標。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制定測量表格時,考慮的變量因素和誤差很少,因此在量表設計和預測結果統計分析中,應該增加考慮被試的情緒、外界環境的干擾,被試者所屬年級級別,各科教師的年齡、教齡、職務等諸多因素。只有這樣才會真正提高量表測驗的信度和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2.針對評價指標系統指標重復的問題及對策
在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經常出現指標重復的問題。其實從評價學角度看,同一條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并列關系,從這一條指標推導出那一條指標,也不能是這一條指標的內涵包括另一條指標的內涵。假如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么根據評價這一條指標的結果就可以推導出評價那一條指標的結果,這不僅加大了整個評價的工作量,而且使一些評價工作變成多此一舉和毫無意義。如果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重疊關系,那么重疊的指標被重復進行評分,實際上是加大了它的權重,影響了整個評價的科學性。
3.針對忽視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評價的問題及對策
職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雙元制”、“校企合一”等辦學模式紛紛涌現,傳統的課堂教學也相應地轉化為現場操作教學和模擬式教學。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測量量表編制更加綜合、復雜,伴隨著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今后啟發互動式教學、現場操作演示教學等內容必然成為測評量表編制中權重較高的評價點。
4.針對教師評價中的模式選擇問題及對策
目前主要有兩種教師評價的模式,即獎懲教師評價模式與發展教師評價模式。獎懲教師評價模式即用某種統一、外在的標準來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績效,然后通過獎和懲罰的方式為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做出聘任、晉升、降級、增薪或增加獎金等決策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優點明顯,使教師的動態配置有客觀依據,能夠通過合理的獎懲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助于杜絕不合格的教師誤人子弟現象,有助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進行適度的監督和控制,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是內容狹窄、評價標準和方法機械,忽視教師自我評價。
發展教師評價模式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和符合每個教師個性的多樣化評價標準,在注重教師自我評價的前提下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績效,特別是著眼于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來判明教師潛能中的強項和弱項,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使教師揚長避短的不斷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強調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但是過于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容易出現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太過于注重發揮評價的指導和激勵的作用,難以真正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教學的全過程為對象,以教育產出質量為標準。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根據社會需要、教師教學工作特點、人才培養規格和特定教學對象等因素來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更合理地評價教師教學的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6-156.
[2]李俊飛.關于高職院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理論與實踐[J].高職論叢,2007,(3).
[3]章立早.教師評價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教育園地,2003,(11).
[4]梁斌.試論高校教師教學質量學生評價的必要性[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4,(2).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高職學院,河南省信息管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