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修養。通過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化文學教育,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等途徑,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文章對中職語文如何滲透人文教育做淺顯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教育 學習興趣 文學教育 社會生活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中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養。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將人文教育的思想滲透于職業教育的每個環節,這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語文是職業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它學科的學習,而且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中職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應在語文學科里獲得一種深厚的人文修養。
一、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創造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把學習中的“樂”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據的。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盎钴S”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學生在教師指導啟發下“思”和“言”的活躍,尤其是“言”的活躍。為此,備課時就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文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效果。
2.講究授課藝術,培養學習興趣
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即看其講授的藝術,較高水平的講授能夠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師方面的因素,如講授語言枯燥無味,講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聽,長此以往,不但使本來就來就視語文學習為“苦”的學生產生不了興趣,而且也會引起“樂之者”的厭學情緒,這是一個值得語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問題。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在課堂講授時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的藝術性。
3.結合專業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職業學校有著雙重的教學任務,只要注意了解專業課的內容和特點,并發掘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彼此聯系,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運用中親身體會語文在專業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之感到學之有用,方能使學生學之有趣。因此,在應用文《產品、服務廣告二則》的教學中,先指導學生了解廣告的三大特點,讓他們留心觀察和收集街市商店及影視中的商品、服務廣告,摘錄自己認為最好和最差的廣告各一例,再按廣告的特點進行分析評價,并在同學中進行交流,最后,讓他們根據專業課所學到的美術知識,設計一個圖文配合的商品或服務廣告,結果證明,通過“學”、“選”、“評”、“做”一系列活動,學生不但對文化知識有了進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語文知識在專業課中的應用價值。這樣,對語文學習也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
二、語文教學中重視文學教育
語文不僅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構成,語文不等同于“文學”,不等同于“文化”,但從語文的功能看,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傳達的是思想與情感,承載的是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人類的文化成果。因此語文教育的內容就具有人文性。語文教育的內容的人文性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豐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學原理、自然事理、社會倫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識、思想方法、良好習慣等等,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二是情感意向性。語文教材中凝聚了人類豐富的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三是美感性。語文教材集結了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和實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各種形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等。
好的文學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潛移默化,培養美好的情操。語文教學應該抓住那些最能調動學生審美情感的名篇佳作,來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人文關懷。比如我在教授詩歌《將進酒》一課時,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出了詩歌的三大亮點:開闊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懷。在誦讀感悟中,在思考發現中讓學生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我。而實踐證明,學生對這些文質兼美的作品確實比較容易接受,而對一些無關痛癢的議論文章則厭煩至極。因此,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文學教育。
三、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觀察社會,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結合起來
1.在課文教學中找切入點聯系社會
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的切入點。我十分注意把握這些切入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學,我不僅注意字詞句式等知識的教學,還特別重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及其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在學習諸子散文后,我就利用課外語文活動,舉辦了題為《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講座,除介紹了百家爭鳴中諸家學說概貌,儒家成為封建社會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識外。還著重分析儒家學說對當代中國社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負累。從而幫助學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情感,提高了他們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2.在各種語文活動中關注社會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組織開展,使其成為聯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
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3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等。我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中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3.引導和鼓勵學生寫作中反映社會生活
我在作文教學中,采取耐心指導、熱情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努力,大多數學生能改變文風,寫出反映社會、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經過以上這些努力,我執教班級的學生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增強,教學質量得以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對社會的視覺變得敏銳起來,人文素質有明顯提高。
(作者單位:河南許昌工商管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