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孝文化的地位之高及內涵的異化和豐富,在世界上極為罕見。這是由中國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血緣宗法制度、“孝治天下”的施行以及大力度的教化傳承等原因共同促成了中國孝文化長期演進,歷久不衰的演進。
[關鍵詞]孝文化 孝文化演進 原因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內容之一,它長期演進,歷久不衰是由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文化環境等方面決定的。
一、生產方式是演進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恩格斯也說過:“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一個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類型,也決定了該社會的思想狀況、倫理道德等。因此,子代與父輩的關系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理所當然的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
中國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這個固定的基礎上的,穩定安居是農耕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他們年復一年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活動范圍相對狹小。長年累月的定居生活造就了先民極強的安土重遷觀念。人們的習慣于“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這種與世隔絕、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時空觀念得不到足夠的拓展。于是,返諸外而求之于內,先民的意識觸須就更多地伸向自己的圈子內,這樣使以孝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規范因此得到了充分發展。
二、文化基因是演進的特殊原因
農業文明國家眾多,為什么獨有中國孝觀念特別發達呢?恪守傳統與祖先崇拜現象在世界各民族文明之初也都存在,為什么只有中國發展出完備的孝道體系呢?全人類普遍具有的親親之情,為什么獨獨在中國被抽象、提升為孝道,并經過漫長曲折的歷史演進發展為內容豐富、影響力極大的孝文化呢?這是因為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中國極富特色的文化基因,即中國農耕經濟的血緣性決定。
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社會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夠充分的情況下步入文明社會的,其社會意識對血緣紐帶的執著在世界文化中是相當罕見的,這注定了中國的農耕經濟與其他文化體系中的農耕經濟有著根本的不同。很多人都認為,華夏民族“早出暮入,耕稼樹藝”的農耕經濟,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聯系在一起的。然而,中國農耕經濟的自然經濟體系與西歐中世紀莊園制自然經濟體系,在基本經濟細胞上有著根本性區別:一個是莊園,一個是家庭。家庭是以血緣為基礎的,這種以血緣紐帶相聯系的社會組織形式必然產生將血緣情感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的情感方式。同時,這種情感方式是由民族普遍的基本人生態度所合乎邏輯地派生,因為基于血緣關系的人類自身的生產繁衍,派生出親子之愛、骨肉之情,派生出父子、夫婦等一整套倫理規范。而且由于聚族而居,彼此都同宗共祖,加上不同宗族之間頻繁地嫁娶,更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個姻親關系的網絡,故不能不講血緣情感和家族中尊卑貴賤長幼男女之序的道德規范,使情感的表達不能越出宗法道德限定的范疇。尤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確定,把血緣關系上升為組織社會、建構國家的根本所在,奠定了中國古代延續幾千年的宗法傳統和家長制統治的基礎。
血緣宗法制的發展路向影響著孝觀念的發展路向,決定了孝在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定勢,血緣紐帶數千年間始終是維系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由一個男性先祖的子孫團聚而成的家族,形成穩固的社會實體,成為社會有機體生生不息的細胞。與此相一致,盡管朝代更替、社會變遷,孝觀念的內涵及其表現形態也有相應的發展變化。但是,作為宗法制度的產物和維護宗法社會基礎的手段,孝觀念在傳統道德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從未發生根本的動搖,尤其是當它再次與政治聯姻后,歷代統治者對孝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巨大作用更是青睞有加。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孝文化的發展演進。
宗法觀念、祖先崇拜等倫理觀念就作為中華文化的因子而積淀下來,進而又作為一種“遺傳基因”,成為培育中國文化的獨特土壤,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的普遍根據。這種土壤就是幾千年來家國同構的“家”文化的息壤,這種“家”文化的息壤,對以中國之“家”為起點和支點產生和演進的孝文化來說是極富營養的肥田沃土。
三、“孝治天下”是演進的政治保障
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其思想家注意到了孝道對鞏固和穩定封建秩序的社會作用,倡導“孝治天下”。幾乎歷代帝王都對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并以強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統治措施大力倡導孝行,懲治不孝。
1.嚴刑竣法維護孝道。在中國傳統法律內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歷代法律對孝道的維護,這種維護或約束正是孝傳統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1)將“不孝”定為重罪。古傳“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經#8226;五刑章》)五刑者,墨、劓、剕、宮、大辟也。此五種重刑,乃用以罰大兇大惡之人,并非常用。北齊的“重罪十條”,隋唐以后的“十惡”中都包括“不孝”;而且這些“罪”、“惡”還不在“八議”之列,即遇大赦也不予寬宥。(2)孝義之人可以赦罪。對象是孝子順孫,依照法律有罪當誅殺人償命,但歷朝均有赦免孝子罪行的記載;(3)將“親親相隱”作為法律的原則。漢代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訴訟原則。這一原則自漢律始,直至清朝皆列于法典。如《唐律#8226;名例》中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封建法統成為推行孝道的最強有力的保障
2.擢用孝士。歷史上道德理性與政治倫理踐履能直接結合的就是孝,所以漢以后的封建統治者把孝作為衡量和選拔人才的標準。漢代“以孝治天下”,為了表彰和鼓勵行孝,在選拔官吏制度上設有“孝廉”專科,與“賢良”同由各郡國在所屬吏民中薦舉。讓郡守從所轄區域內舉薦孝悌清廉者給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任用授官,此法稱謂“舉孝廉”,成為漢代血緣選官的補充。尤其在東漢時,更成為入仕的必由之路。甚至有人因善講《孝經》就被北周太祖直接擢升為國子博士。
3.褒獎孝行。運用多種方式對臣民孝行進行表彰。褒獎形式有:(1)立坊(牌坊)、建祠(廟)、立碑、掛匾;(2)入史列傳和贈號賜謚。作為使百姓認同孝行的手段,將忠孝節義和不忠不孝不節不義各類人等“列于史冊,可示將來”(注:《唐會要》卷56);對孝節義行為突出的人,政府賜號,如“孝義之門”;(3)贈官賜爵與宗廟配享。宋劉芳五世同居,賜進士出身(注:《宋史#8226;孝義傳》);(4)賜物賞金與免役。明代徐溥施義田贍養宗族,詔免除徭役(《明史#8226;徐溥傳》)。
如此強力褒獎孝行、擢用孝士、懲治不肖,歷代孝子、孝行受到人們隆重的嘉獎和尊重,名揚天下,而且獲得實際的物質利益。這在社會風范中樹立了榜樣,使孝道廣久傳揚,舉世仿效,促進了社會風氣向仁愛寬厚方向發展。“孝”與“不孝”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評判他人的道德標準。爭當忠孝之士成為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這種社會氛圍不僅利于封建專制統治鞏固,而且也促使孝文化的異化演進。封建末期社會道德力量對孝的過分強化,尤其是將二十四孝故事作為人們學習的典范,致使孝的合理因素不斷衰變,出現了大量畸形的愚孝記載。
四、教化傳承是演進的持續保障
為了加強統治,以孝治天下而且使孝千秋萬代經久不衰,歷朝歷代都特別重視孝德教育。
1.皇帝親授《孝經》。皇帝親自注釋、講述孝教育的教科書——《孝經》。孔子述作的《孝經》與《論語》、《春秋》比肩并列,被中國歷代君主臣民奉為至上經典。魏文侯、晉元帝、晉孝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等君王親自為《孝經》作注解釋義。玄宗二度親注《孝經》。現今流行的《孝經》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版本。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講述《孝經》如此屢見不鮮,充分說明封建統治者重視“孝道”的宣傳,主要是為了達到以孝勸忠的目的。由于《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孝經》成為重要的政治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來源,成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成為全社會通行的道德教科書。
2.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宮庭教育的孝道教化。自漢代開始孝的教育普及到各級教育機構中,成為官民教育的最基本科目。無論私塾教育還是家庭、社會及學校教育,孝德都是最重要的道德倫理教育內容之一。
家庭的孝教育是從嬰兒開始的。蒙學教材《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幼學林》等,無不貫穿孝道。唐代科舉考試中童子科規定十歲以下通《孝經》。學校設立專職《孝經》教師。咸豐時詔令各省學校,科舉考試要加試《孝經》。
對孝傳統來說,民間重孝是重孝傳統理論的具體化。民間的孝行榜樣在中國孝文化的沿傳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民間孝子榜樣還被輯集,作為宣傳孝道的藍本。元代郭居敬所輯的《二十四孝》后,竟還出現了“百孝圖”等,形成龐大的孝教化系統。
無孔不入、持續不斷地孝德教化使孝文化代代相傳,綿延不絕,使孝悌觀念在民眾中廣泛傳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孝文化的演進原因是復雜的,但可做出這樣的結論:在孝產生和演進的整個過程中,生產力的變化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生產方式是演進的根本原因;文化基因是其演進的特殊原因;統治措施是演進的政治保障;教化傳承是演進的持續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1995.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1995.117.
[3]周彥新.試論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演進. 2001.
[4]鐘克釗.孝文化的歷史透視及其現實意義.
[5]駱承烈.中國古代孝道資料選編[Z].山東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