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通暢,社會文化環境的日益開放,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婚育模式發生的變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發育過程與需掌握的基本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識的需求都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關鍵詞]青春期 性教育 必要性 對策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表現在生理上迅速發育,其主要標志是性發育和性成熟,樹立健康的人格,成為一個性成熟的人。但青少年對自己身心發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得不到科學的指導就會陷于迷惑、焦慮和沖動之中,容易出現早戀、早孕、過早進行性生活、性犯罪等社會問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一、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由于受傳統禮教的束縛,長期以來對性問題敏感、脆弱,認為談“性”是骯臟、不道德的、口不言行,所以在封建社會性教育一直都是空白。在196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在青少年中進行性衛生知識的普及教育,但這一科學的呼喚沒能破開凍土,進行生理衛生教育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逐漸扣開性教育的禁區,迎來發展的春天,社會為之提供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通過各地的積極探索和實踐,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通暢,社會文化環境的日益開放,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婚育模式發生的變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發育過程與需掌握的基本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識的需求都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1.性知識匱乏
青春發育提前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趨勢,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女孩月經初潮年齡,由10年前的13.38歲提前到12.28歲,男孩初次遺精年齡則由14.43歲提前13.86歲。由于社會對外開放、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青少年性生理發育提前,而他們性心理發育遠遠落后與性生理發育,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導致青少年性知識匱乏。在于鴻敏的研究中顯示,女生對月經來潮,感到正常、自然的為54.75%,感到討厭、羞恥的為30.57%,感到緊張、恐懼的為14.68%。認為來月經后就不會長高的有23.65%;男生對遺精的心理反應認為是正常的占62.65%,自然占26.84%,喜悅占5.47%,害羞占1.03%,恐懼占0.51%,討厭占3.50%;有15.74%的學生認為遺精就不會長高。在潘勇平論文中了解到,中學生對青春期的范圍、女性月經、男性遺精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等問題回答正確率較高,分別為84.19%,62.70%,77.57%,72.70%~80.95%;但對男、女性的第二性征、對手淫的認識、女性在什么時間容易懷孕等等有關性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對發生性行為時使用避孕套,可以減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機會等問題,回答正確率很低。
2.性觀念改變
性觀念也發生巨大改變。從全國調查看,男大學生同意婚前性行為者占70%左右;女大學生占60%左右。另有調查表明,高中生贊成婚前性行為者占15.5%。某些學校9.9%的高中生認為一見鐘情就可以發生性行為;2.5%的學生同意“只要給好處就可以發生性行為”。從全國調查看,已發生婚前性行為者,男大學生占lO.6%;女大學生占5.5%。中學生占百分之零點幾到4%左右,并且34%的同學不了解避孕常識,42%的只知道一點,70%以上的中學生對不衛生的性愛會導致婦科疾病表示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傳播疾病發生率明顯升高,而且主要集中在15到24歲的年輕人。據第十五屆國際艾滋病大會信息交流部提供的數據,目前艾滋病病毒每年都在急劇擴散,世界各地每天有近1.4萬例的新感染者,其中一半以上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3.性待業期引發的社會問題
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人口計生委主任掌楓提出“性待業期”。男孩第一次遺精和女孩的初潮是一個人走向生理成熟的開始,從這里到結婚大概有1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段時間稱為性待業期。在“性待業期”是很容易出事的。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未婚青年的性行為急劇增多,造成早孕現象的簡直太普通了,并呈低齡化趨勢。在人流產的總人數中,青少年約占1/4,其中以中大學生為主。重慶市計劃生育科研所所長劉鴻表示,近年來青少年意外懷孕發生率以每年6.8%的速度遞增。如1998年,來醫院做人流的病人中,未婚的青少年占13%;如今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33.6%。“在春天應該忙與春耕,播下收獲的種子”,有太多青少年卻不明白這個顯淺的道理,卻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有些卻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我國青少年的犯罪數量占總犯罪量的70%,其中有30%是性犯罪。在趙更力研究中,在135名發生性行為的人中有124名對首次性行為是否被強迫做了應答,其中31例是被迫的,占25.0%;強迫對象分別為男/女朋友占32.3%,同學占29.0%,親戚占6.5%,普通朋友占6.5%,陌生人占3.2%。女生和男生被強迫的分別占52.6%和12.8%。
4.對性教育的需求
在學校中,生理衛生教育課形同虛設,總是為主課讓位;即使有上生理衛生課,很多老師都是羞于啟齒,也無從談起,所以同學都是無師自通。在趙秋利研究中,200名學生進入大學前接受過生理衛生教育者占56%,大學里接受過性教育者僅占26%。大學期間接受過性教育的學生占有78%認為大學提供的性教育不能滿足其需求。對大連市青少年的調查發現47.7%的青少年對當前學校的性教育不滿;長春市青少年青春性健康現況調查夜表明,有53.3%的青少年對目前的青春期性教育并不滿意。青少年青春期衛生知識的需求多,而學校簡單有限的衛生課程的傳播不足,家庭性教育滯后。有15%和11%的男女生家長認為沒必要對孩子進行性知識教育;有14%和20%的男女家長對孩子進行性知識教育的態度模棱兩可,有少數家長甚至堅決反對。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報刊、書籍,其次是影視、廣播媒介,最后才是學校。在學生獲得的性知識信息大多都是科學的,但難免有錯誤的現象和不健康的東西。所以在孫靜的研究中顯示,94.37%的學生愿意在學校接受系統的性知識教育,98.8%的學生希望還要加強性道德教育。在周敏的研究中,青少年期望獲取生殖健康知識主要有,如何處理與異性朋友的關系占58.9%、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知識占51.0%、預防性病/艾滋病傳播的措施占49.1%、性問題占38.5%、月經問題占31.8%、避孕方法占27.2%。
二、國外性教育現況
1.美國性教育現狀
美國是注重性教育最早的國家之一,美國民眾對于性教育的態度卻是轉變非常快的。
青春期性教育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成立了“美國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會”,提出學校青春期性教育目標有:減少性病,減少私生子和性適應不良行為,培養青少年正確對待異性,和異性建立高尚關系的態度和能力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性教育信息委員會(SIECUS)為代表,提出“安全性行為”綜合性教育目標,他們主張學校青春期性教育課程應主要教會學生使用避孕套,使學生在進行性行為時,減低對健康的傷害。另一派以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MISH)為代表,他們提出性和品德教育目標,提倡以品德為基礎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即青春期性教育課程應主要進行人格教育,促進學生保持童貞,直到他們找到準備與之生活一輩子的人,結婚時再發生性關系。
目前,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后一種觀點,曾經占支配地位的安全性行為課程試圖降低青少年性病發生率、未婚妊娠和青少年性活動發生率的實踐已告失敗,更多的人主張以人格為基礎,采取以禁欲方式進行性教育。
2.瑞典性教育現況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家,于1933年成立了“瑞士性教育協會”。早在1942年就在義務制學校中開展了性教育;1957年,瑞典國家教委就制訂了性教育指導要領;1970年,性教育范圍擴大到瑞典所有學校。1975年之前,他們偏重于生理教育,此后逐步增加了性道德、性評價等教育內容。在性教育方面,瑞士取得很大成效,與其它西方國家相比,瑞典的少女妊娠和人流數明顯減少,性病和性犯罪比例也在不斷下降。
3.新加坡性教育現況
新加坡十分重視性教育,努力形成較為完善的組織網絡,積極建立一整套與之相應的服務措施。由衛生部學校保健服務處領導管理的全國“學生健康中心”直接為學生提供各種衛生保健服務,包括青春期生殖衛生服務為主的治療、咨詢服務,如“青少年門診”; 還設有“流產前咨詢”,這是特別為16歲以下懷孕的少女提供必需的醫學和社會學咨詢輔導。懷孕少女在這個門診,要接受有關生殖健康以及流產方面的教育,包括聽醫生的講解和觀看電視錄像,詳細了解人工流產的過程及可能引發的問題,從而幫助青少年作好相應的心理準備,較好地面對即將發生的流產,也能正確地把握今后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門診對就診少女的情況完全保密,病歷不被錄入計算機。而這種咨詢的必要及程序,已被納入法律管理范疇。在新加坡,少女懷孕流產不需經過父母的同意,其理由是給予少女一個改錯的機會,減少不合法巫醫的產生,減少少女惡性選擇,比如自殺的發生。但是,依據新加坡“Regulation 5 of th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1987”的規定,懷孕少女必須經過該門診的咨詢并取得咨詢者開具的證書后,才可被容許到醫院進行人工流產,以此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和健康。
4.馬來西亞性教育現況
1976年,馬來西亞國家教育部就開始在全國實施青少年性與生殖衛生健康教育。教育的內容涉及3個方面:(1)人體:如生殖系統的解剖和生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情感變化等;(2)個人和家庭健康:如發展個體自尊,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性感覺,性角色等;(3)道德和宗教觀念:如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各種公民和宗教的家庭法律,個體、社區和文化及有關人際關系、友誼和性表達等觀念。教育的目標集中在使學生能夠獲得在成人期生活、婚姻、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應具有的各種責任而必備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同時在SELANGOR省建立了非政府組織“家庭計劃協會聯盟”,它開展了各種培訓活動,印刷、傳播許多涉及生殖健康方面的折頁、廣告。比如宣傳計劃生育,他們提出的口號是“為了健康的孩子和母親,不要太早,不要太遲,不要太密”,意思是不要過早或過晚生育,也不要過多生育。宣傳配合圖畫,簡單明了,讓公眾和青少年易看、易懂、易記,非常有效。
三、開展性教育的對策
開展性健康教育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國青春期性教育,起始于51世紀31年代末,經歷了倡導、興起、摸索、試點、推廣幾個階段的發展,逐步成熟起來。依據國外青春期性教育的開展的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我國青春期性教育的發展。
1.綜合設置青春期性教育的內容
綜合性特點是現代課程的主要發展趨勢。它不以知識系統性為軸心組織學習內容,而是以人的需求為軸心組織學習內容,它體現對人的尊重,對人發展的尊重。綜合性特點,提醒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對學生主體的充分理解,引發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和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教學形式,開辟出學生活動、體驗、實踐的課內、課外、社會等更為廣闊的教學途徑新嘗試。青春期性教育,是專為中學生(包括小學高年級學生)開設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倫理、道德、法制的基本知識,并對青春期行為作具體指導的綜合課程。它包括性生理講解、性心理保健、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美學指引等。它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基礎學科,涉及德、智、體、美、心諸育。
2.改革教育方法,加強青春期性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性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青少年的需求。現在的教育是老師與學生同處于信息源的平面。教師作為青少年的服務者;是提供學習環境、教育情景和討論題目的人;是學生可以信賴可以商量的學習伙伴;是在他們產生困惑提出請求時能給予有效指導的人。在小學,強調教師主導。在初中主張師生雙主體,當教師是教的主體的時候,學生是客體,教材則是載體;當學生是學的主體的時候,教材是客體,教師是中介。到了高中,應發展到學生是充分尊重的主體,強調學生自我選擇,強調學生群體同伴自助。教學方法上,應當注意由接受式、傳承式向體驗式、自我教育式發展;學習方法上,應當由認知式向活動式發展。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出青春期性教育的新道路。
3.多途徑開展青春期性教育
專門的課程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主渠道,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樣化的形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建立心理輔導室,配備專職的性心理輔導老師,對學生提供個別心理輔導;開設校內的“熱線電話”及“悄悄話信箱”, 建立網上青春期性教育平臺等,以幫助那些對保密性要求較高的學生;進行性心理方面的團體輔導,幫助學生提高青春期的適應能力。此外,一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使青春期性教育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Ronny A.Shtarkshall,John S.Sabtelli,Jennifer S.Hirsch.Sex Education and Sexual Socialization:Roles for Educators and Parents[J].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2007,11(39):116-119.
[2]伍潔瑩.青春期性教育現狀與思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8):66-67.
[3]陳憶,許潔霜,程利南.青少年生殖健康咨詢問題分析[J].生殖與避孕, 2005,25(10):639-641.
[4]華泉,馬曉年.扣開性禁區之門——性科學與性教育在中國興起[J].性科學在中國專題報道,2001,10(56):123.
[5]趙雅飛,王維堂.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8(5):33.
(作者單位:廣東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