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是保持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的持久資源。本文闡述了知識供應鏈的內涵,對知識供應鏈的互動主體要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知識供應鏈的主要特征,接著進一步對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知識供應鏈 主體要素 影響因素 促進建議
一、前言
隨著全球范圍內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全球化競爭更加激烈。中小企業由于人才和資金實力的制約,企業創新發展遇到了障礙,僅僅是企業內部優秀知識的創新和共享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必須聯合其他的機構諸如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同時也需要政府機構的參與來形成一條更大的知識供應鏈結構,在這個供應鏈結構里,按照一定的組織模式,能夠做到各方共享知識、共同發展。
二、知識供應鏈的內涵
在供應鏈理論成功應用到制造業之后,人們想到是否可以把這種以物流為主的集成化、系統化思想,應用到基于知識流的產學研合作上,形成一種系統的、集成的知識供應鏈,以促進知識的快速轉化、應用、增值和創新。
筆者認為,知識供應鏈是以滿足最終用戶知識需求為目標,通過鏈條中不同主體實現知識從最初的形成,到知識共享,轉移,創新,直到最終進行知識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識代理機構、生產企業和顧客等不同產學研知識創新主體所構成的,滿足知識供需平衡的動態知識網絡。
三、知識供應鏈的主要特征
知識供應鏈是在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條件下對原有物料供應鏈的延伸和發展,它具有系統性、網絡性、動態性、復雜性、收益遞增性、面向知識需求性等主要特征。
知識供應鏈所構成的知識網絡是一個整體的知識系統,鏈條中產學研各節點是整體知識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們之間建立起知識供應鏈,多條知識供應鏈相互交織形成知識供應網。知識供應鏈中的節點組織、知識的層次和水平在不同時期因適應內外環境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知識供應鏈的結構模式較為復雜。節點組織可以是這條知識供應鏈的成員,同時又是另一條知識供應鏈中的成員,眾多的知識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模式。知識供應鏈是以知識為中心,隨著知識供應鏈的良性互動,將實現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遞增。同時,知識供應鏈強調為顧客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并基于節點組織的知識需求促使鏈條形成并發展。這樣,既彌補了知識的差距,又獲取互補性知識資源,還可以使新知識進行轉化和增值。
與傳統物料供應鏈相比,二者都是供應鏈,而不同點主要在于鏈條中流動的對象一個是物料,一個是知識。知識供應鏈的研究對象是無形的,它強調知識的流動,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知識的流動展開,且知識流的流動是雙向的。與此同時,物流在知識供應鏈中已經被淡化。知識供應鏈將顧客納入整個鏈條管理的一部分,企業知識創新的界面后移,創新活動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而不是以企業為中心去考慮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來擊敗競爭對手。知識供應鏈不僅強調成本最小化,更重要的是強調知識創新給鏈條整體帶來的價值增值。通過降低產品中物化勞動的比例,來提高組織創新價值的份量,從而為顧客創造價值。知識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知識本身的風險。其管理目的是通過實現知識的共享和轉移來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從而最終實現產品或知識的快速創新。
四、影響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的因素
中小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其業務過程中高效率和有效地利用好知識供應鏈,獲取和應用知識。知識供應鏈是一種很有潛力的企業組織形式。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的構建必須具備具有贏利能力的市場機遇,而現在的中小企業單靠自己的資源和能力還無法承擔,抓住機遇必須和其他組織聯合起來,才能共同完成,同時還要利用網絡通訊資源和技術,實現異地設計、制造和銷售。知識供應鏈的作用在于將有限的伙伴集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知識領域中圍繞一個有限的目標共同做出貢獻。因此,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的建立需要更新觀念,統一思想,簽訂合作協議,協調相互關系和利益。
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影響因素包括知識因素、組織因素、組織間關系因素和環境因素,他們之間是從內到外,層層遞進的關系。
知識因素屬于固有因素,屬于內因,在任何一個存在知識交流的地方知識互動的效果必然要受到知識本身的隱蔽性、復雜性的影響。組織因素屬于知識供應鏈內部節點自身的因素,包括節點的知識吸收、知識傳播、協同經歷、互動文化等。組織間關系因素包括組織間的合作系統結構、相互作用和組織差異。組織因素和組織間關系的因素相對組織來說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但是節點組織作為知識供應鏈整體的一部分,這些因素也屬于知識供應鏈的內因。而環境因素則完全屬于外在的影響因素,包括了知識供應鏈存在的相關物理和社會環境。
五、促進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的建議
1.以企業為中心互動
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的知識互動可以打破節點組織成員之間原有的知識孤島局面,實現成員企業間的知識共享與整合。具體來說,各個供應鏈成員企業參與的知識互動包含獲取知識、學習知識、企業互動文化和互動激勵機制的營造等過程。
(1)學習和獲取更多的知識。企業要從知識供應鏈所形成的知識鏈角度出發去拓展知識空間,從整個知識供應鏈角度去理解和組織相關的知識,通過互動式學習方式學習知識。另外,因為知識供應鏈具有傳遞效應,通過知識供應鏈的傳遞關系使個別成員的學習獲得拉動或推動效應,從而提高了組織的學習效率。企業知識學習包括隱性知識學習、顯性知識學習和過程學習等過程。同時,可以通過知識供應鏈的內部市場、知識供應鏈的外部市場、企業內部知識管理、企業內部知識的交流等方式來獲得知識,提高企業自身的知識產出。
(2)設立激勵制度。中小企業必須采取各種激勵方法如經濟獎懲、建立知識晉升與淘汰制度以及知識互動補償機制等促進個人和成員組織積極地進行知識互動。通過實施個人激勵,其中包括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終身教育、改進分配和鼓勵制度等,以激勵各種人才奮力創新。其次,還要重視對知識供應鏈成員組織的激勵。
(3)形成良好的互動文化氛圍。文化是屬于意識形態上的東西,它具有相當大的能動作用,可以滲透到知識互動的許多方面。知識供應鏈的知識互動文化是指各個組織成員的員工的共同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所以,建立知識供應鏈的知識互動文化機制不僅要建立有利于知識共享的積極性文化氛圍,使每個成員組織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樂于共享知識,自覺成為知識互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而且要對原有的文化環境按照知識共享的要求進行適當的改造。總之,需要營造互動文化,形成互動的大氛圍,使每個成員組織內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激發。
2.徹底改革當今高校傳統落后的教育體制
發揮知識支持系統的優勢是構建一個好的知識供應鏈互動體系所必須的,一般而言,這種支持系統包括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大學,二是研究院所。顯然,這些知識支持系統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因此,必須改革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管理體制,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拓寬產學研互動結合的知識源頭。
作為知識和人才的輸出方,高校對美國硅谷的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人所共知的。而我國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都習慣自己辦企業,而應該有的支持性的功能發揮的卻不夠。另外,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不利于學生和老師的積極創業。多數大學對教師的課外兼職還有限制,依然在延用“禁”、“堵”的傳統辦法來管理自己的教職工,結果常常逼得一些優秀人才辭職而去,白白地流失許多科教資源和無形資產。本來,這些人才在為地方服務的同時可能會更多地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爭取資源和機會,為研究型大學和地方產業界之間互動合作牽線搭橋,也為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機制的最終成長提供力量和經驗積累。因此,徹底改革高校管理體制和人才流動制度,創建人才與企業自由流動的氛圍是構建良好產學互動的關鍵。
3.建設知識供應鏈的中介服務體系
(1)加速發展風險投融資體系。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知識需要利用風險資金的催化劑作用才能轉化為生產力,而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體系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重點分析。首先,要加速發展以民間資本為主的風險投資體系,構建風險網絡。其次,建立多渠道籌資機制,實行積極的政府采購政策,制定鼓勵個人投資的稅收政策等。
(2)加快知識中介組織的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各種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交易促進中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等機構的技術服務、技術評估、技術經濟及信息咨詢等方面的職能,有效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加強各種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專利申請機構等中介機構的服務建設,有效服務于知識供應鏈的互動。
4.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1)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功能。政府應該認識到,中小企業的產學研知識供應鏈互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加強宏觀指導職能,通過產學研知識供應鏈的互動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制度,同時,還要注意科技法制建設。
(2)加強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目前,我國的技術研發活動的主體仍然停留在科技系統中,中小企業參與太少,很多新技術缺乏真正的市場驅動和企業的自然聚集。因此,政府不應自已去調配資源,插手經營,而是要建立市場經濟制度,讓市場來引導企業。
六、結論
本文闡述了知識供應鏈的內涵,研究了知識供應鏈的互動主體要素,包括企業、高校、政府及各種中介機構;進一步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的因素,包括知識因素,組織因素,組織間關系因素和環境因素;最后,提出了促進中小企業知識供應鏈互動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柳卸林,趙捷.對中國創新系統互動的評估[J].科研管理,1999,(11).
[2]張新宇.制造企業知識供應鏈的構建和運行研究[D].四川大學,2004.
[3]李長玲.知識供應鏈及其管理[J].情報雜志,2004,(11).
[4]王眾托.知識系統工程[M].科學出版社,2004,2.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