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吉訶德》是西方文學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本文分別對寫作背景進行了概述,淺談了作品故事的梗概和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并著重結合西班牙當時的社會現實分析了唐吉訶德這一人物形象。
[關鍵詞]唐吉訶德 塞萬提斯 騎士
《唐吉訶德》是西方文學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其作者米蓋爾#8226;德#8226;塞萬提斯#8226;薩萬德拉一生艱辛,經歷奇特。《唐吉訶德》就是在他經歷坎坷窮困潦倒的境遇下孕育出的作品,其中自然映照出作者自我的體驗和情感。
《唐吉訶德》的創作,我想離不開他那顛沛貧困的人生經歷,這使他逐漸看清了西班牙的現實和人民的被迫地位。所以當西班牙王權用騎士的榮譽和驕傲鼓動貴族去建立世界霸權,而美化封建關系、情節離奇虛幻的騎士傳奇正合適他們的需要時,塞萬提斯憤怒了,他公開宣布要“攻擊騎士小說”,“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干凈”,《唐吉訶德》就這樣誕生了。
唐吉訶德是荒唐可笑的,但在笑過之后我們不得不深思,他其實是歐洲文學中一個著名的典型。他是個矛盾復雜的人物。他按騎士傳奇行事,瘋瘋癲癲,滑稽可笑。但是他的荒唐行為往往出于善良的動機。唐吉訶德痛恨專橫殘暴,反對壓迫,同情被壓迫者,向往自由。唐吉訶德也是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淵博學識的人,只要不觸及騎士這個題目,他的思想和談吐都很清醒而深刻。但是他脫離實際,完全生活在幻覺之中,他對著臆造的敵人不顧一切地橫沖直撞,只能闖禍壞事。同時,他想恢復的是過時的騎士制度,把游俠騎士單槍匹馬打抱不平的方式當作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結果自己碰得頭破血流,他的善良動機總是得到相反的結果。這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實的矛盾,塞萬提斯只不過把唐吉訶德的形象作為藝術典型處理得夸張了,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現實的無奈情緒,嘲笑的同時也孕育著辛酸的笑與淚。
《唐吉訶德》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者塑造的這兩個典型,性格復雜多面,他不是靜止的,而是有發展的。作者往往把唐吉訶德主仆在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加以夸張,反復強調他們的某些特點,并通過他們之間的對比和他們彼此推心置腹的談話,來突出這兩個人物的性格。塞萬提斯雖然模仿騎士傳奇,但是主人公的游俠并不在離奇虛構的環境中進行。《唐吉訶德》雖也近似流浪漢小說,但情節更為豐富、復雜,環境都經過一番選擇和安排。
我從《唐吉訶德》中看到人類從精神層面上總有一種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是第一位的。《唐吉訶德》這本書利用文學形式將這種矛盾揭示得深刻生動,可以說是淋漓盡致。每想到這個奇思異想的末路騎士,心中都會有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而又不得不哭的悲劇形象?!短萍X德》的背景是社會正在分解的騎士精神,它肢解了曾經神圣的道德觀念;但是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沉重的矛盾上,即將衰亡的騎士精神,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衛道士。于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斗時,突然發現面前站立著的“敵人”是一個柔弱的老頭。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唐吉訶德奉行的是真正的騎士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至死不渝。但此時實質意義上的騎士精神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騎士精神早就已經變質。世俗是滯后的,但同時也具有持久的韌性。唐吉訶德可以僅憑借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渺小,義無返顧地沖向巨大的風車,其身后,卻是來自世俗的恥笑。這些,都使唐吉訶德成為一個多余的人,以致被稱為“瘋子”。瘋子的價值不過是被正統的價值觀拒之門外,而唐吉訶德這個“瘋子”的夢想卻包含了人類的善良以及那種美好的道德,因而具有合理性。這時,世俗對這種合理性的夢想的拒絕就是唐吉訶德的悲劇。這也就是《唐吉訶德》這本書的悲劇色彩的著色點。
英雄的死都是獨立地戰斗到最后的。塞萬提斯卻在最后毀滅了一切希望,一絲也沒有留下。唐吉訶德在死前悔過了。這就不再是一個人,一個衛道士的悔過,也不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一種價值觀,一種道德的絕跡。雖說騎士精神不見得有多么美好,但是,它所代表的那種道德,那種精神卻是美好的。至少是曾經美好的,被多少人遵從的一種道德,一種精神。唐吉訶德成了騎士精神的終結者,塵埃落定了。瘋子唐吉訶德安靜了……
塞萬提斯創造了這樣一個悲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說,是為了要消滅騎士文學,所以才寫這樣一篇小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因為他這樣一篇小說,就毀滅了一種精神。我只是想知道,在他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他自己,對這樣一種精神的毀滅,對唐吉訶德這樣一個人物的經歷,和他的死亡,有沒有一種同情,一種失落?
《唐吉訶德》在表現人性及社會現實的同時,還表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小說第二部還描寫了人們對小說第一部的反映和批評,從人物對唐吉訶德的不同態度表現了社會各個階層不同人物的形象。小說揭示了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揭示了作家、作品和人物的相互關系,表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強烈的自我意識。
唐吉訶德是歐洲文學中著名的文學形象。他是一個耽于騎士幻想的人文主義者,一個既有悲劇因素又有喜劇因素的復雜形象。
一方面由于騎士小說的毒害,他脫離現實,終日沉于幻想,對現實生活失去了切實感受。在他眼里,到處都是魔法、妖怪、巨人。雖然他維護正義、除強扶弱,但善良的動機往往得到相反的結果,有時不僅傷害了自己,還害了別人。這時,他是一個荒誕不經的夢想家,是一個道德高尚的瘋子。
但另一個方面,當不涉及騎士之道時,他又是一個具有淵博的學識,出色的辯才,明晰的思路,而且能洞察社會的苦難,為理想而奮斗的戰士。只要不談到“騎士”,他都很清醒,從文治武功、貴賤等級、戰爭觀念到教育文藝,都有深刻理解,廣泛的涉及了人文主義者所關心的問題。在思想上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對封建特權,同情苦難人民;在行動上,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雖屢遭失敗,仍百折不回,他身上閃耀著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之光。
唐吉訶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萬提斯的人文主義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與西班牙社會現實的矛盾。分析這一形象,不能只偏重于他的荒唐可笑,其實還應看到唐吉訶德是“崇高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的化身”,是一個“永遠前進的形象”。
唐吉訶德的形象或多或少已經在人們的腦子里有了定式。經過調查分析,我認為唐吉訶德的精神重塑工作至少存在三方面的意義:一是對于西班牙文學乃至整個世界名著的市場推廣普及有很明顯的推動作用。二是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價值,培養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歷史是非常觀念,引導人們進行發散式思維。三是顯而易見的經濟價值,對于整個出版業,美術專業等等都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突破傳統的唐吉訶德形象,賦予人物以新的形象特征,新的精神內涵,是對原著的歷史性創新。這是偶然的機遇,也是文學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塞萬提斯.唐吉訶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2]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文美惠.唐吉訶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05.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山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