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合同的有效與生效是否應加以區分,大多數學者主張不加區分,以至于在許多論著或教材中常常出現“有效”與“生效”在表述上混用。合同有效與合同生效雖都屬于合同的效力問題,但兩者的含義大有不同,將兩者加以區分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在兩者主要構建、判斷標準和法律效力做詳細論述。
[關鍵詞]合同有效 合同生效 區分
一、合同有效與合同生效的含義不同
合同有效是指已成立的合同符合或者不違反法律的規定,獲得了法律的肯定性評價,能夠產生合同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對當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這種法律拘束力表現為任何一方當事人不能單方面廢止一個有效成立的合同。合同是否有效是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對體現個人意志的合同審查和干預,當法律給予其肯定性評價時合同有效,有效的合同受法律保護。至于一個有效成立的合同是否已產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則要看具體的合同類型,大部分有效成立的合同,一經法律認可可能同時產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效果,從而發生合同履行效力,但有些合同雖已有效成立,但離法律效果的產生或合同的生效尚有一定距離。
二、合同有效與生效的構成要件不同
我國《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公共利益。筆者認為此三個條件應當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鑒于合同為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按照法律解釋規則,該條關于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要件的規定當然為合同有效的構成要件。
而不同類型的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則是不同的,我國《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痹摋l第1款是針對大多數的常態合同而言,依法成立的合同當然是有效的合同,合同成立后立即生效,合同有效與合同生效構成要件出現了重合。但并非所有合同都是如此,有些合同能否生效還要取決于一些其他條件,只有這些條件滿足之后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否則合同不生效。這就是《合同法》第44條第2款所闡明的要義。此外,《合同法》第45、46條所規定的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的合同都屬于此類特殊類型的合同。
三、合同有效與合同生效的判斷標準和法律效力不同
已成立的合同是否生效是一個法律評價問題。作為合同效力的評價結果,在我國分為合同的有效、無效、可撤銷以及效力未定諸種情形。已成立的合同若具備了《民法通則》第55條所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三個構成要件即為有效。對于有效合同具備怎樣的法律效力,《合同法》第8條第1款規定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按照該條的規定,具備了有效要件的合同其法律約束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但此種規定值得商榷。如果依法成立合同尚不具備生效要件,如附始期的合同期限尚未到來,而要求當事人履行自己的義務,無疑于當事人強行提前履行合同而使合同提前生效,顯然與《合同法》立法本質相悖,故該規定只能針對一般常態合同;二是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即王澤鑒先生所講述的“契約之約束力,否則構成違約。”因此,合同有效的法律效力只是能夠產生合同當事人需要預期的法律效果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合同是否生效實際上是在一個被法律認可的有效的合同基礎上進一步判斷其是否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實際發生法律效力或履行效力,其著眼點在于判斷一個有效合同在何時、在何種情況下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判斷的結果是合同的生效、合同的不生效與合同的未生效。按照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上述合同生效的時間與合同有效的時間不一致的特殊類型的合同主要是《合同法》第44條第2款所述“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合同。該款的規定,實際上已明確了將辦理批準、登記手續作為合同的生效要件,作為當事人履行合同的一種義務。
合同的有效與合同的生效都是合同法中關于合同效力的重要概念,它們各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定性。合同的有效是對一個已經成立的合同的法律評價,而合同的生效則是對一個有效合同狀態事實的判斷。合同的有效以合同的成立為基礎,合同的生效則是建立在合同有效的基礎上,合同有效和生效有遞進的關系,但兩者作為兩種不同的合同效力形態又至少存在兩種區別:(一)在構成要件上,合同生效不僅包括合同有效要件,而且還應包括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生效條件或期限成就這一要件。(二)在具體內容上,合同有效只產生保護效力和救濟效力,不產生履行效力,其效力是不完整的;而合同生效,不僅產生保護效力和救濟效力,而且產生履行效力,其效力是完整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還是有必要具體區分合同生效與合同有效的關系,這樣才能具體穩定社會交易安全,促進社會經濟流通,能更好地發揮《合同法》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鐵十五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