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歷史教師應改變傳統教法,在深入鉆研教材、設計教法的同時,要更多地考慮如何置學生于“探究者”的位置上,啟發其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本文從采用問題探究法的必要性、實施步驟及應遵循的原則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問題探究法 歷史教學 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探究法”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教師能夠根據教學設計,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這在—定程度上有利于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教學的進行依然完全處于教師的控制之下,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不能真正得到充分的發揮。
針對以上教學模式的弊端,我在實踐中通過借鑒其他教師的經驗,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回答,教師只做適當的引導和補充。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同時又能很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問題探究法”實施的一般模式
1.創景激疑,明確目標
這是教學的起始環節,也是后繼環節能否順利有效進行的關鍵。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創設情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探究的目標。
激疑就是激發學生對歷史現象產生疑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醞釀和產生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領域內,問題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的價值是大于問題解決的,因為“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發現和生成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他們主動探求知識、構建知識,并運用已知經驗和學習能力批判性地審視學習內容的過程。因此,注意讓學生自行發現并生成問題,是歷史問題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我看秦始皇》中,根據課本簡單的介紹,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被稱為千古一帝;但又焚書坑儒,刑罰嚴酷,賦稅繁重,徭役眾多,被稱為暴君。顯然,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秦始皇評價,反差極大。學生們在驚嘆之余,不禁疑問,“老師,這是同一個人嗎?”如果是,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我立即布置題目,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秦始皇功過的資料。
2.主動探究,自主學習
這是在教師幫助下,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分類和整理,使“問題”成為教學的核心,師生圍繞共同的“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這就要求教師注重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供條件。發展較好的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方式,而對于發展落后的學生來說,教師就要引導、幫助他們矯正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幫助逐漸減少,學生自主探索逐漸增多,最后要爭取做到讓到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如上所例,圍繞布置的課題,學生們從網上收集了許多資料,又將匯總到一起的資料加以分析,對能論證自己研究課題的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因為是分頭行動,所以在收集的資料中有許多重復內容,小組同學首先把重復的資料進行刪減。另外,還把一些由于個人對秦始皇的崇拜所收集的不客觀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然后剔除,最后經過討論,確定了能夠充分論證自己觀點的資料,并保存下來。
3.組織交流,展示成果
首先,各組推選代表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隨機進行補充,同時其他小組的成員也可提出問題,請該小組成員“答記者問”。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樣。通過相互交流,多種信息得到匯總與碰撞,使問題得以解決,實現知識內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認真聽取交流的結果,隨時肯定其正確的分析和結論,又要仔細辨析交流中的錯誤和不恰當之處,隨時進行指正并補充不完善之處。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同時,在教師的肯定和點撥中,學生們體驗到了一種成功感,他們的情緒高漲,心情愉悅,因而學習歷史的興趣會不斷增強。
如上所述,在《我看秦始皇》中,學生們踴躍發言,紛紛闡明自己的論點及論據(參考資料)等。有的認為,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后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創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更有的認為,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于全國之大一統,對于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他那宏大的政治氣魄和杰出的政治才干給歷史留下深刻的痕跡,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
4.歸納總結,鞏固應用
這一過程旨在讓學生總結、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有梯度的變式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師生共同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凌亂的知識系統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探究的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重點,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幾句畫龍點睛的話,給學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
在《我看秦始皇》中,究竟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面對著眾多的說法,師生們最后達成了共識。我們總結了秦始皇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對外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認為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以此類推,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應該一分為二,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三、采用“問題探究法”應遵循的原則
1.要教給學生質疑和提問的一般技巧。學生的質疑和提問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超越自我,具有創新價值的過程。教師不一定要清晰地告訴學生該如何質疑和提問,但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提問技巧的培養,以使學生具有質疑和提問的能力。
2.要激勵和指導學生學會探究。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方法等的培養滲透于探究活動中去。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積極參與、積極嘗試中學會探究。須知,若不讓學生嘗試去做,那么學生永遠都不會如何去探究。提升探究能力的學習小組一般安排為4-6人,一般采取同桌及前后同學組合,也可以自由結合。這樣既可保證學生的人人參與,又為學生提供了合作機會,使得探究過程不僅是獲取結論的過程,而且成為學生學會探究的過程。
3.要及時導疑,加強師生合作。“思維隨問題而出現,并與問題形影相隨。”學生反饋的問題需要及時捕捉、分析并做出反應,但不應包辦代替,避免學生產生思維惰性。教師要善于提煉學生的各種問題,以激發矛盾,引起“沖突”,激活思維,達到集思解疑釋惑的目。還應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積極思考,逐步解決疑問,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實踐證明,問題探究法教學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先進教學方法。隨著現代教學手段、設備的不斷完善,教師更要及時捕捉問題探究的契機,進行啟發點撥,運用多種方法來啟動學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閥門。教師只有將開發智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我們的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實效。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