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科學發展、經濟增長、環境改造和制度變革的強大動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強盛和發展的力量源。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從點滴入手,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工作經驗,提出了一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舉措。
[關鍵詞]創新 創新能力 多樣性 差異性
創新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人類智力、能力的最集中體現。一部人類文明史,實際上是一部人類創新史,是一部人類觀念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和行為創新的歷史。今天,創新已成為科學發展、經濟增長、環境改造和制度變革的強大動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強盛和發展的力量源。怎樣提高我們民族的創造精神,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可以說沒有創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教育。
創新教育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問題的情境
學生不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更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不能只扮演發號施令的角色,要成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有一個“親自”思考問題的過程。創設情境就是觸發創新靈感的有效手段。它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一系列思維的加工,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生活展示、實物演示、表演體會、音樂渲染、圖像再現等都是它的途徑,而應用最廣的當是語言表述情景。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當學生同情于勒時,可假設虛擬如下情景:(1)倘若菲利普看到像于勒的那個男人是個富翁。(2)倘若他們回家后有一個富翁前來尋親,稱自己是于勒。讓學生思考這兩個情景中分別可能出現的情節。這就觸發了學生創新的靈感,使之活潑奔放地展開創新思維。
一般復述無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而運用變式復述,效果則大相徑庭。如學完《蘇州園林》,可讓學生充當導游,介紹參觀的對象、特點及用途。顯然這一變式復述情境,包含著可觀的創新因素,能有效地觸發學生的創新靈感,調動起思維的變通性,完成對內容的創新復述。
二、運用比較,實現求異創新
比較是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能從中發現矛盾,提出疑問,尋求鑒別,獲得創新。語文教學中,小到標點詞語,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展開求異思維創新。
比如學習《觀舞記》,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印度舞之余,再播放中國孔雀舞的畫面,引導學生比較,運用求異思維,找出其中的異同,并探究造成這種異同的原因,這樣不僅能欣賞生動、優美的語言,也能獲得富有創新意義的見解。又如《孔乙己》中酒客的語言用“偷”,而孔乙己陳述同樣的內容用“竊”,引導學生比較異同,從中了解了詞語的豐富意義和情味,體會到“道是尋常卻奇崛”的道理,悟出遣詞造句的基本規律。
三、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具有豐富反應的、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氣氛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如果在思想和行動上有獨創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須承擔犯錯誤的危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師在處理學生的行為時,應注意以下原則:(1)尊重學生提出的古怪問題。學生思維活躍,有時會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這時教師不能因其“怪”而倍加指責,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它,用正確的語言引導它,給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安全的環境。(2)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教師不要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們去探索“多”,鼓勵學生求異、創新。(3)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老師的贊美是對學生創新的充分肯定。老師適時的把贊美送給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四、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近些年來,教師判斷學生分析正誤的標準就是“標準答案”,考試也有“評分標準”,這些都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重視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創造的本質就是多樣性、差異性與非重復性;創新教育客觀上要求教師淡化標準答案,淡化統考的指揮棒作用,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
五、作業的布置上,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絲毫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沒有為他們提供進行探究的渠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因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或完全靠課本上的間接經驗達成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探究和體驗得來的。在探究和自主學習中,他能夠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作業的布置上,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在作業的布置上,教師不應拘泥于課后習題,應設置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能鍛煉聽說能力、讀寫能力的作業。說話方面,向家人口述自己見到的新鮮事,同時錄下來,把它整理成文章,檢查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自己的經歷,編寫一個笑話故事講給別人聽。閱讀方面,鼓勵學生讀中外名著,體會文章的妙處,并摘抄優美的句子、段落,自己也寫一段,來與名人“比高低”。觀察寫作方面,讓學生觀察兩個人物,比較他們的區別,然后對這兩個人進行肖像描寫。像這樣的作業,具有開放性、自主性、游戲性、活動性的特點,可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成創造性學習的習慣。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注意超出某些狹小的范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創新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
創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我們這個時代,不但需要杰出人物的創造,需要專門人才的創造,更需要千百萬個勞動者的創造。從廣義上講,創造是現代人的基本品質和生活方式,所以現代社會中,創造是每個學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領,不管是優等生、中等生還是后進生。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從小嬌生慣養,心理承受能力低,再加上父母過高的期望、學業競爭、與同伴交往中矛盾和沖突,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等帶來的多方面的心理壓力,心理負荷過重,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教師在創新教育中,對這樣的學生,要善待他們,理解他們,以為人師者特有的博大的胸懷,高尚的人格,偉大的師愛去包容、感染他們,積極尋求幫助、教育學生的方法和措施,與學校、家庭密切配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用真誠的愛去感動他、幫助他、教育他,挖掘出他身上的閃光點,使其樹立起自尊與自信,信心百倍地接受現實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姜正德.語文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特征.教學與管理, 2007,(12).
[2]張永生.對創新教育的幾點認識.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6).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市景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