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積極性
一、激發興趣,喚醒創新意識
教師要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以推動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在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首先師生共同討論死海不死的原因,從中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做一些有關的浮力試驗,看看水中鹽分增多后,浮力有何變化。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上展示試驗的不同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為尋求真理不思標新立異的濃厚興趣。
二、鼓勵質疑,培育創新萌芽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
三、啟發想象,開拓創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類所獨有的思維能力,它能夠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而發散正是創新的基礎,也是一切發現和發明的基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如對有些充滿活力詩情畫意的正詩文,就可讓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畫一幅能夠表達出詩意的圖畫。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然而,從文字到圖像,需要思維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讓學生通過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謀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鑒于學生的能力水平問題,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邊討論、邊思考:畫什么,該怎么畫?這樣,學生在和諧、合作的氣氛中自主學習,各抒己見,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如何在畫中表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的詩意展開了討論,各執一詞,爭執不已。有的認為應該在房子旁邊畫一座橋,再畫一條小溪繞屋而過,有的認為小溪不應繞屋而過……所有這些爭議對詩句的理解似無關聯,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能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能訓練學生的相象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四、正確評估,激勵創新意識
教師應采取激勵的評價機制,做到賞識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注意保護和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課堂上,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行為是教師首先應給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確與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經由學生集體討論逐步澄清的。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態度和創新熱情,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做到不只是評價學生的做法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交往狀態,評價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及探索創新的過程。在評價方式上,要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學生作業、習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成果的激勵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完善他們的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河北武邑縣清涼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