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探究式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是探究教學中的首要任務。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是認識的開始,需要開動大腦去創造。在現實的教學情況下,就科學探究中如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利用生活中常見現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
從生活實際出發,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從而提出問題,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例如,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先讓同學們討論一個問題,然后教師啟發提問:“如果沒有聲音,我們就無法交流,所以聲音對于我們太重要啦,你們想知道聲音的一些什么呢?”這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窮求知欲,學生的思維就放開了,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如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為什么聾子聽不到聲音?……這樣學生有親切感容易接受,激發同學們的思考興趣,提出問題就比較容易了
二、利用物理實驗現象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可演示有趣的實驗,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1)先松手乒乓球掉了下來。(2)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并將手指移開,乒乓球不下落。(3)我將漏斗向著各個方向,在漏斗口用手指托著乒乓球,然后向漏斗口吹氣并松開手,乒乓球都不會落下來。(4)乒乓球離著漏斗口有一段距離,并向漏斗口吹氣,乒乓球被吸向漏斗口。同學們看到我做的實驗非常吃驚。學生提出:不吹氣時乒乓球就會落下來,而向漏斗吹氣是什么使得乒乓球不下落?乒乓球離著漏斗口有一段距離,并向漏斗口吹氣,為什么乒乓球被吸向漏斗口?
三、利用圖片創設情境,提示學生提出問題
新教材利用有趣的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如:在學習《壓強》時教材中有兩幅插圖,學生會提出:小小的蟬為什么將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吸吮樹汁?為什么龐大的駱駝卻能行走在沙漠里呢?為什么蟬的口器比駱駝的腳的壓力效果更明顯呢?看完圖片讓學生提出問題,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各種俗語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俗語,它們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并提出問題會激發同學們的興趣。講平面鏡成像時,先讓學生討論俗語“水中月,鏡中花”,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水中的月亮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水中有月亮?為什么鏡子中有花?鏡子中的花和實際的花為何一樣?為什么水中撈不到月亮?……“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用我國新疆的這句諺語引入比熱容時,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就會有:為什么早晨還穿著棉襖,中午就吃上了西瓜?造成如此氣溫變化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五、通過自身體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做實驗,感受很深,學生也容易提出問題。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手拍課桌時,提出:我的手打課桌,我的手為什么會疼?是不是只有手受到了力?又如在講《壓強》時,我讓學生拿著自己的鉛筆,一端露出鉛削尖,另一端是平的,兩手指用力捏住鉛筆,使它保持靜止時,同學們隨即就會提出:為什么右手指比左手指疼?為什么右手凹下去的程度比左手深?通過親身實驗提出問題印象會更深,提出問題也就不會是難事。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