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有效 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喜歡并習慣使用的學習策略,反映了學習者對不同教學方式的偏愛,以及他們的學習傾向,具有穩定性和獨特性的本質特征。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程標準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學生學習發展的影響也最深刻,因而探討和分析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有效學習方式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筆者的一點實踐體會。
一、自主學習
筆者在實施“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二)”的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效果,先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內錯角有什么特征?(2)同旁內角有什么特征?(3)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在課堂教學時,進行自學檢查。最后引導學生評判、更正,教師規范每個問題的答案,并課后完成作業本。
通過上述案例可知,現在教學已經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被動狀態,使其更主動的學習,我們采取“指導—自主”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課前自學,課堂檢測,課后完成適量作業。為了讓學生參與過程,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邏輯性,不斷在課本的適當地方停頓,由課本的上文作出預測、猜想,得出與下文相符的結論,從而獲得知識,這正是運用新課程教學的一大亮點。因此,閱讀數學課本要盡量采用主動式閱讀。
二、探究學習
試驗一段時間后,學生主動閱讀數學課本,自己動腦的習慣已經逐漸形成,課本是看懂了,可印象不深,理解不透,這樣如何讓學生親身參與數學活動,獲得知識呢?
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讓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可能靠學生自主式的探究活動而獲得,有些知識該講授時就要講授,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之間的平衡和調控。
三、合作學習
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是檢驗、糾正和完善知識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傾聽別人意見能力的需要。
現在我們走進課堂經常看到的是師生互動的學習場面。我在教學“100萬有多大”中“估計100萬粒大米的質量”時,先建立四人學習小組,每組選一名成績較好、責任心強的學生為組長。實驗時,出現以下幾種情況:(1)有些小組做到了分工、合作、協調,很快就估測出100粒大米的質量。(2)有些小組不知道分工,遲遲不能估測100粒大米的質量。然而,完成這一實驗后,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原本設想的把“學生的差異”當作教育資源利用,讓“先學、學好”的“小先生”來幫助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具體實施時,情況不理想。因此,這些需要改進,將交流合作學習真正展開,而不是流于形式。
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了,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認識數學,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人分享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當然,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等仍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
(作者單位:河北景縣安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