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中職語文,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專業細化以及網絡飛速發展的影響,學校在課程安排上,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基礎課語文被壓縮,中職語文課成了個可有可無的邊緣化課程。對此,筆者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語文教學 尷尬現狀
近年來,語文教學雖經歷次改革、討論,解決了很多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接踵而至。特別是對于中職語文,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專業細化以及網絡飛速發展的影響,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從學生就業等純實用的角度出發,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偏重對技能培訓設備、實驗室的投入,增加專業課程的課時,基礎課程如語文、英語等逐步壓縮,中職語文課成了個可有可無的邊緣化課程,在部分中職學校,甚至已經把語文課請出了課程設置的行列。中職語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成了瀕危的學科。
面對中職語文瀕危的尷尬,作為中職教育的語文老師,我們不得不為挽救瀕危的語文課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一、關于中職語文課尷尬現狀及其根源的思考
近年來,高校連年擴招、普高熱持續升溫,給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帶來極大的沖擊。很多學校招收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厭學情緒嚴重,綜合素質較低,大部分學生難以達到常規的教學要求,再加上學校的教學管理急功近利,教材陳舊和師資參差不齊等因素,中職語文課教學陷入困境就在情理之中了。歸結起來,導致中職語文課陷入尷尬現狀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生源質量偏低使語文課教學遭遇尷尬
處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夾縫”位置的中職類學校的生源幾乎全部來自初中,而且絕大多數是升入高中大學無望的,甚至是各種原因在初中還沒有畢業就停學退學的。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連初一的水平都達不到:他們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錯別字連篇,遣詞造句詞不達意,句子文理不通,文體不分,別說寫一篇像樣的文章,就連寫張請假條都無法規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
2.急功近利的管理理念使語文課教學遭遇尷尬
隨著中職類學校辦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為了學校的生存發展,很多中職學校都推行“2+1”模式(2年在校學習+1年校外實習)或“1.5+1.5”半工半讀模式(在校學習三個學期+校外實習三個學期)。在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大多數中職學校都人為地使得“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為了滿足專業課時數,采取壓縮基礎課的做法,把語文課由每周4節課減為每周2節課,由兩學年開設改為只在一年級開設甚至只開設一個學期,完全忽略了語文課的德育教育作用和素質提升作用。這種做法只注重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文化基礎方面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發展不夠全面,心理素質較低,缺乏自信,缺乏轉崗和再就業能力,危害是長遠的,必將在今后幾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暴露出來,亟待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正視。即使是近期影響,危害性的表現也相當突出。例如,缺少了語文課的寫作指導,學生在就業時連就業推薦表都不會填,自薦書錯漏百出,甚至連父親的名字都寫錯;缺少語文課的聽說訓練,在畢業時的就業面試時,說話結巴,語不達意;參加工作后,缺乏上進,溝通能力差……
3.教材陳舊不切實際導致語文課教學遭遇尷尬
目前,中職語文教材雖版本眾多,但大多沿襲著中學的學歷教育模式,未能擺脫傳統的語文教材的影響,甚至有些教材僅僅是從老版本的普通初中、高中課本中選取一些篇目,內容陳舊老化,沒有鮮明的時代感,既難學枯燥,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又與專業知識聯系不緊,突出不了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因此,學生厭學,老師難教,毫無效果,這難免給人一種一無是處的感覺。即使有些篇目本可以生動形象,也勉強可以和專業聯系起來,但是,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又限制了文章的生動形象和實用性的展開。例如,文言文《崤之戰》,從實用性來說,靈活善變、委婉含蓄的交際辭令和風格本可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和《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口才訓練有一定的聯系,但死板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再加上相對于中職生來說枯澀難懂宛如天書的文言詞語、句式,使一節本來富有趣味的語言運用課就這樣被扼殺了,學生上課昏昏欲睡已經是對老師、對學校的最大克制了。
4.欠缺與時俱進精神和責任感是導致語文課教學遭遇尷尬的又一原因
欠缺與時俱進精神和責任感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校,甚至是學校的上一級單位。在實際工作的分配中,有的學校未認識到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也未能認識到語文學科的變革與優化,除了隨意壓縮課時之外,對語文課的任課老師安排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使得中職語文課的尷尬遭遇雪上加霜。
任課老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欠缺與時俱進精神和責任感,未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簡單沿用傳統的普通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刻板執行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缺乏應有的變化和生氣,這是導致語文課教學遭遇尷尬的直接原因。如果老師在教學中靈活變通,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生層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不同的實例,估計有一半以上的尷尬課堂會有所好轉。
二、關于中職語文課定位的思考
中職語文課的定位,不僅關系到中職語文課的存亡,而且關系到所從屬專業的長遠發展,關系到中職類學生的就業前景,關系到學校的建設乃至社會、國家的繁榮。認清定位,把握方向,不僅可以改變中職語文課的瀕危局面,而且可以和專業課相輔相成,撐起中職類教育的一片艷陽天。
1.屬性定位
在中職教育圈,語文課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屬性:“基礎課”。新時期的中職(中專)語文課程綱要也把語文定性為“基礎課(程)”。那么,中職語文的“基礎性”該當如何理解呢?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下,將中職語文的“基礎性”解讀成學生成長、發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點,已不合時宜。從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出發,中職語文的“基礎性”應該是指其培育基本職業語文素養,為學生就業提供基礎的特性。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出發,中職語文的“基礎性”應該是以“指導就業”為方向,以“服務學生”為原則,貼近中專生的認知水平,提升人文素養,激發道德情感,加強就業指導,培養就業能力。
2.目標定位
受中職語文屬性的影響,中職語文的教學目標與普通中學有很大和差別。普通中學受升學率的影響,其目標在于掌握大綱規定的知識要點,但中職語文少了升學的壓力,更多的是偏重能力提升,人文素質的形成,是為今后的就業作知識的積累。如果不顧中職生的特點,要求他們死記硬背,努力學好語文,那是難于上青天。但如果我們不刻意于教材的深度和高度,而在教材的廣度和適度上著力,不過分拘泥于經典、美文,找準切入點,盡量縮短教材和學生的距離,做到“知識廣而淺,技能熟而精”,學生自然樂于聽,聽得明,并由此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逐漸提升對語文學科的興趣,進而改變中職語文課的尷尬局面。
3.課堂內容定位
認清了自己的屬性本質和目標定位,作為基礎課的語文課就要定位好自己的內容,更好地為專業課和學生的就業服務,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要求我們既要緊扣教材,也要跳出教材,在不背離教材的基礎上,不受教材和大綱的條條框框束縛。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各專業特點,對課堂有恰當而精彩的補充。
首先,要加強語文學科的針對性,這是擺脫目前中職語文尷尬現狀的重要途徑。
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也要像專業課一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不能搞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并予以適當輔導;對基礎差的學生要善于激發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以切實提高整體素質。即使是同一層次的學生,也要針對不同的專業特色,選用不同的案例來講授同一個實用知識。
其次,要加強語文學科的實用性,這是改變目前中職語文尷尬現狀的重要內容。
少了升學考試的壓力,一般的中職類學生都有學習的被動性,他們即使能夠用心聽課,但因為沒有用武之地而得過且過。如果語文課所講授的內容是生活中常用的,重要的,學會了可以在要用之時,在眾人面前使用的,他們就會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上課聽得認真,記得深入。
再次,要加強語文學科的趣味性,這是改變目前中職語文尷尬現狀的重要形式。
對中職學生而言,學科的趣味性作用不亞于小學生,他們在經歷了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事物的興趣更趨于成熟和寬廣。要在課堂上激發他們的興趣,需要老師有更廣闊的知識面和閱讀量,能夠根據教材和專業特點隨意補充富有趣味性的知識、練習甚至游戲。有了實用作為目標,也有了興趣作為驅動,中職語文瀕危的尷尬局面何愁不能改善!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就經常以生活中材料或者報刊雜志上的材料作為吸引學生、激發興趣的例子,然后關聯知識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充滿趣味。例如,在教授《求職信》的內容,我就根據本校以往案例,通過失敗的笑話和成功的作品對比教學,在學生的笑聲中完成知識點的講授。這樣,學生自然樂于聽課,并自覺改正一些不良習慣,模仿成功作品完成練習。
簡單地說,中職語文的課堂定位應該是:針對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三、關于中職語文課出路的思考
了解了中職語文課程的尷尬現狀及其根源,也明了中職語文的課程定位,為我們探究中職語文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1.與時俱進,更新中職類學校的辦學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管理理念,重視基礎文化課的德育作用和人文作用,突出中職類學校的語文教學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特色。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我國的教育格局正逐年向多元化發展。除了高校擴招、普高進一步升溫,中職類教育在國家的重視和市場經濟的促進下也迅速擴大,在沒有完全走上穩定軌道之前,部分中職類學校的管理者錯誤地理解了辦學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人為地導致了語文課的尷尬境地。因此,認真地學習黨和國家的相關文件,積極開展市場經濟探討活動,及時把握市場動態,根據市場經濟的調節關系,處理好基礎學科與專業學科的關系,成了挽救瀕危的中職語文課的關鍵一步。
2.改革教材,大膽拋棄以升學為基準,以培養“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為目標的現有中職教材,積極推廣根據市場經濟和學校各專業實際需求而編撰的校本教材。
傳統思想認為,語文僅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中職語文的教學目的只是識字,最多能寫出各種應用文就行了,這是一種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落后思想。
實際上,中職各專業各學科都應圍繞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而展開,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課程,更應該擔負起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職責。因此,現行的中職教材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亟需我們優化。
在我們的教材改革中,我們應該圍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增加人文風貌,時代信息等相關的內容。教材的編排要體現出不同專業的特點,貼近中專生的認知水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道德情感。尤要突出指導性、人文性、實效性、實踐性和時代性,能體現出語文學科在中專生擇業、就業、創業中的指導作用,并且不能任何專業都使用同一版本的語文教材。
3.加強培養,促進語文老師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隨著電腦進入家庭,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框架的改變,人們的認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正處于求知年齡階段的中職學生,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走在時代的前端。作為教師,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不知道利用新鮮事物輔助教學,那就是個落后的老師。加強對教師培養,促進教師知識框架的更新、專業技能的深化,是每個時期每個專業學科都不容忽視的。特別是語文老師,信息的獲取要比其他專業更大,才能夠在上課時信手拈來,把新舊知識、把基礎與專業很好地結合起來,使語文課保持新鮮與趣味,保持旺盛的生命。
(作者單位:廣東信宜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