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物理課要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科情感,實驗中提升學習興趣,訓練中解決學習困難,實現教與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 興趣 “保鮮” 學科情感 優化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多數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讓剛教物理的年輕教師感到很興奮。但有經驗的教師明白,學生的這種興趣如不及時深化,很可能會漸漸失去,進而使學生對物理學科還會產生畏懼、厭學的情緒。所以,物理教師應該盡最大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物理的最初興趣始終保持新鮮感,即“保鮮”。因此,教師不僅要認真設計每一課教案,上好每一堂課,不放棄、不拋棄每一個差生,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學久了更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一、課堂上培養對學科情感的“鮮味”
學習興趣總是與學生對學習內容與方式的一種情感態度緊密相聯,當學生接觸到學科學習,而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探索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一起享受歡樂和憂患,利用一切手段培養學科情感的“鮮味”,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
老師鼓勵的話多了,上課經常能夠聯系、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經常做做小實驗,上網查查資料,學生的學習會在趣味中感到輕松,對學習也會更有興趣,更積極。
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二冊《變阻器》中“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時,我用多媒體投影片后讓學生觀察電路圖并進行操作:在電路圖中把變阻器接入兩個線路中,共有幾種接法?哪些接法能否起到改變電阻作用?不能改變電阻接法的實質是什么?學生通過實踐講座后得出:共有6種接法,其中的三種方法能起到改變電阻作用,而接其中一個相當于接定值電阻,接另一個相當于接電阻很小的金屬棒。這個結論應該是學生自主研究得出來的,我緊接著追問:上述六種接法中,只有前四種為正確接法,能起到改變電阻的作用,這些接法有哪些規律?學生答:正確接法為金屬棒和合金線各一個接線柱接入。我不急于肯定,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確定哪部分電阻接入電路呢?有何規律?學生再次進入了熱烈的討論中。接著我出示變阻器的四種接法讓學生觀察。學生明白了:接入電阻取決于下接線柱,與上接線柱無關。學生在富有靈性的“鮮味”十足的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滑動變阻器的接法”這部分知識。
二、實驗中提升對學習興趣的“鮮味”
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物理的興趣,使他們的思維活動更積極主動,學后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如在教學燃燒點時,課前我布置讓學生進行“紙盒燒開水”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后,再進行新知的教學,自然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后,得出了科學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內化而來的,而不是教師外部給予的,成效會更好。
如在“長度的測量”教學中,讓四位同學用同一米尺分臺測量教師講桌的長度,學生測量的結果暫時不公布,當四位同學都測量完以后,讓他們四人同時上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由于四人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會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的展開,有良好的啟迪。
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增添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三、訓練中解決學習困難以“保鮮”
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米/秒”、“千克/米”、“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而“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這些知識,還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
在強化訓練中,在教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按每一條的預習提綱先預習新課內容,上課首先檢查預習情況,課后應要求學生把上過的課文復習一遍,對課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徹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業,做作業時應該注意力集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對物理課保持一種“新鮮感”。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吉林通化縣東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