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課堂 自主學習 陣地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在學生明確任務的基礎上,在教師靈活地藝術指引下,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有效地學習,運用多種方式,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而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幾點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離不開良好情境的創設,更離不開興趣的激發。教師恰當的導學可以創設出最佳的學習情境,把此演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就是要根據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方式導入新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或提問設疑啟發思維:或引用故事、猜謎、兒歌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學習的意識中。
二、改變模式,優化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學習。主要是減少問答,注重自讀感悟。讀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感受評價都會有差別,閱讀過程是一種再創造過程,它需要讀者想象、思維、情感的參與,具有強烈的特征。教學中要以學生自讀為基礎,在自讀中領悟,在自讀中發現,在自讀的基礎上交流,在自學的基礎上指導點撥。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我沒有讓學生分段,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而是在學生充分的自讀、感悟、交流的基礎上抓住本文的特點設計了導游環節,分角色,以“假如我是游客我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假如我是導游我又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以小組合作,師生合作來解決問題,這是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生自己發問,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為一個主動探索者,出現問題后,課上時間更多的是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來解決這些問題。
三、教給方法,鼓勵創新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只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啟動創新意識,才能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生字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字的形狀與結構,自己找出易混的字,同時說出應該怎樣進行區別。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字形,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在重視自主學習時,應鼓勵學生敢于奇想和怪問,敢于發現和創造,而不應在學生提出與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相異的問題上加以制止,應適當地加以鼓勵,促使學生消除膽怯和依賴心理,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充分表現自己,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陣地,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品嘗到學習語文給他們帶來的無限的精神鼓舞,讓學生自主地去擁抱語文。
(作者單位:河北景縣北留智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