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問題情境 探究習慣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探究興趣
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趣,就學的積極主動;否則就消極被動。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如果能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解答,就能誘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2.依據知識的生長點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對數學的認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教師要善于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尋找契機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他們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學“正方體的認識”時,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后,教師用多媒體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逐漸收縮或擴大成正方體,然后問:“現在得到的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讓學生根據“運動”的觀點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大數學”的知識體系。
二、體驗探究過程,提高探究能力
數學教材上提供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所以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條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經歷數學結論的得出過程。如何使學生主動探究呢?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得好:“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
1.自主探究,提高探究信心
如在“認識對稱軸”時,讓學生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通過對折進行探究,然后說說自己的發現。
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猜一猜,輕松地認識了軸對稱圖形中的對稱軸。
2.合作交流,體驗探究樂趣
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進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拓展探究時空,養成探究習慣
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置課外生活實踐作業,將一些單純的機械演練型的“短”作業變為生活應用型的“長”作業,拓展探究的時空,使學生在探究完成“長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并養成樂于探究的習慣。
如學習了“利息”后,讓學生到銀行去儲蓄,并收集、計算相關數據:本金多少?存期多長?利率多高?到期連本帶利能取回多少?如果存期是幾年的,還要學會比較怎樣存錢獲利較多:是一年一年地轉存,還是一次存幾年?在實際探究中,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養成探究習慣。
(作者單位:河北武強縣豆村鄉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