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學教學 學習能力 培養
現代教學論研究中,教育專家認為,掌握求知的過程比掌握現成知識更重要。我國古代有“授魚”不如“授漁”之說,深刻說明了這個道理。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除了要“傳道授業”、“供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教給學法,“授之以漁”,使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受益終身,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輔導學生要科學地、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由于中學生自學能力較差,認為自己看一遍書就是預習了,常常不能抓重點,也不能發現問題,這樣的預習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要使預習有效果,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授課內容,在學生預習前,先列出本節課的預習題綱,提出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預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能自我解決一部分問題,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肯定;對于未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去聽課,有針對性的通過老師的講解來解決,減少了聽課的盲目性。
二、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探究的能力
觀察能力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化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能動的、客觀的、定性、定量的綜合觀察,從實驗的宏觀現象入手,結合多媒體課件和一些教學軟件揭示和認識微觀變化的本質。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感知,而是諸多因素綜合性的智力過程。對于每個實驗,老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在讓學生觀察之前,先向學生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會使得學生認真仔細的觀察,全面的思考,深入的探究,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實驗證明,在觀察的過程中,參與積極的思維活動,可以增進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三、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采用對比、歸納,總結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比較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靈活運用。在比較中,要特別注意指出相似的差異以及相異物的共性。如在學完一些氣體之后,要指導學生對這些氣體的理化性質,進行列表歸納比較,培養學生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比較使學生對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都有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的記憶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四、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解題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解題方法。首先,審題是關鍵。審題時要注意把題干中的已知條件、隱含條件和題目的求解,用簡潔直觀的化學用語轉化成圖式符號,排除與題目無關的干擾信息。其次,解題時,還要反復推敲題意,學會從條件到問題和從問題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明確解題過程中的知識點、公式或規律等,逐步提高分析問題的靈活性。第三,驗證解題結果,反思解題過程。解題完畢,要驗證所得結果是否符合題意,還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題的不同解法,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其辨證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河北景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