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 趣味 課堂氛圍
近代中國史學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啟超說:“我是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的一種叫‘趣味’的元素抽出來,只怕所剩的僅有個零了。”可見在教學實踐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是多么的重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應該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的幾點體會。
一、教案中體現趣味
在編寫教案中,一是要大量閱讀有關資料,擁有講課的常流水,篩選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例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課文中介紹的較簡單。為加深學生印象,同時讓學生學習我國古代史上這些杰出科學家博覽群書、刻苦鉆研、注重實踐的精神,我在教案中穿插了課文中未詳細提到的關于李時珍“向大自然學習”、“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結果課堂上同學們都很感興趣,課文內容記得也很牢。二是用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手法,如編順口溜、游戲活動等表現所講內容。
二、教法中貫穿趣味
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1.用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唐朝的衰落與滅亡”這一課時,讓學生講出各自所知道的有關歷史故事。因同學們看過電視《唐明皇》,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后,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討論“唐玄宗對唐朝由盛而轉衰的歷史責任”,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使學生對本課了解的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2.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中國歷史“杯酒釋兵權”這一節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看課文,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且對后面用同樣的手段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都輕而易舉的記住了。
三、學法中充滿趣味
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例如,講中國歷史“封建文化的高峰(二)”時,同學們說課文中的詩人多,不好記,我在課堂上除了講到有關內容引導學生看圖,加深印象外,還指導學生列表總結,教給學生按“時代、詩人、主要特點、代表作或名句”等項進行歸納,同學們經過列表填內容后,他們高興的說,這樣我們對初唐到晚唐的詩人就有了一個完整的、有條有理的了解了。另外,我還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官都調動起來,運用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掌握學法,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分析能力。這些方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學法是目的。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樂教樂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作者單位:河北大城縣臧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