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離不開課程文化的建立。因此,將企業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學中,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樹立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理念,就顯得非常必要。本文從當前職業院校課程文化現狀出發,闡述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院校 課程文化 建立
職業院校課程文化是職業院校課程教學中長期積累的反映與課程相關的價值取向,是師生意識、師生心態、行動規范等方面的獨具特色與魅力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與創新必須上升到課程文化層面來研究。現根據職業院校課程文化存在的問題,從先進性文化要求的高度,闡述課程文化建立應在以下方面得到加強。
一、課程文化要企業化
現代企業文化的物質形態有其特殊性,如統一的建筑色調和風格、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與工作車間、統一的工作服、佩戴胸卡上崗及其鮮明的現代化的視覺特征等。目前,職業院校由于課程文化的物質環境決定,大多數學生仍在傳統的教室接受傳統的課程教育。如實驗實習多人一組、多人一機、多人一崗等,造成職業院校環境與現代企業環境差異甚遠。另外,教材作為職業院校課程文化的一個重要物質形態的載體,內容相對陳舊、冗余信息多、崗位適用性不強,明顯滯后于企業的發展。
相對于制度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課程文化,物質形態的課程文化盡管對育人不起根本性的作用,但其具有直覺性和自然性,會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從環境育人的角度出發,職業院校要按企業化的要求把物質形態的課程文化建設好,學生就業時對企業文化有認同感,能盡快融入企業文化。具體來說:首先,課程教學環境與企業車間相聯系。就是要把專業課程教學放在實驗室和實訓車間,同時想辦法鼓勵企業車間進校園,逐步實現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訓一體化。實習重于驗證性實驗、生產性實習重于消耗性實習,讓學生在課程文化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企業文化;其次,課程教學設備與企業接規。先進的文化要面向現代化,課程教學設備應當與生產一線同步,即使投入大、困難多,也必須堅持這個正確的方向?,F在設備少一點,可以先解決核心的典型性的設備,突破原來的上課時間限制,利用多班倒多運轉,提高其利用率;再次,引入企業員工崗位手冊作為教材的做法,讓學生先熟悉崗位工作操作流程,懂得一些企業基本常識和原理,以最精練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崗位針對性、技術先進性、職業技能性、素質綜合性的特點。
二、課程文化要交互化
課程文化要列入教學計劃文件、教師課堂教學工作制度和學生的課程學習制度。我們知道,企業車間對員工進行設備操作有明確的要求,甚至對員工的行走路線都有規定,不得越過警界線。因此,良好的制度形態課程文化能確保學校有良好的教風和學風。但是,現在課程教學制度基本上是單邊制訂的,學生不清楚老師的課程行為規范、學生不能獲得心理上和價值上的認同。要消除教師的課程教學制度與學生的課程學習制度這個分水嶺,應從如下二個方面改進:一是制度的建立過程應與學生溝通??烧垖W生代表參加對教學的討論,這既體現了科學、民主精神的需要,也是從實效出發的好舉措;二是制度的定期修訂要由多方面的參與。制度的完善應當是動態的,要請與課程制度相關的所有人員代表參與,如企業代表、家長代表和學校各管理部門等;三是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企業培訓模式,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采取仿真模擬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技能在對話、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學校和企業實現“無縫連接”。
三、課程文化要揚長
精神形態的課程文化對學生有凝聚和激勵等效用,它對師生影響是無形的、持久的。所謂揚長就是樹立先進典型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充分得到發展,這是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職業院校的學生入學文化基礎不高,適應社會需要依靠的是有一技之長的職業技能能力,學生在課程文化中感染到的是沒有自卑感和充滿自信心的氛圍,以形成獨有的職業風度和修養,且具有職業競爭能力的精神勇氣。所以在課程文化建設中,一是要求教師抓住課程教學時機多進行表揚,發揚“寸有所長”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樹立在學習環節中涌現出的典型,特別是大力表彰操作技能比賽優勝者;二是科學設置課程模塊。職業院校學生選擇專業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容易出現一些厭學情緒,因此要有以生為本的理念,用多模塊課程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好學向上的精神。
四、課程文化要滲透到活動課當中
活動性課程是指學生參與的課外文化活動,它區別于傳統課程的組織形式。職業院校的活動性課程比較多,教學管理要充分發揮活動性課程育人的功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提倡先進的文化。教師在活動性課程中不僅是知識上的傳授和技能上的示范,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文化的溝通,使學生在活動性課程中養成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建立真誠交流的情境和平等和諧的氛圍,共享知識技能經驗和體會,它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也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具有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應用上手快、團隊合作棒的特色。
五、課程文化要實現與企業文化對接
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課程文化建設也應該順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企業文化的元素,豐富課程文化的內涵。以校企合作為載體,搭建課堂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平臺。企業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來校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教育,甚至從一線生產單位直接邀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參與學校實訓教育。同時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實習,形成企業文化與課程文化的對接,真正實現企業與學校、企業文化與課程文化、企業管理理念與校園管理理念的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業精神,營造全新的育人環境。
六、結束語
培養高技能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觀念轉變是否到位的問題,也有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既有教學條件投入相對不足問題,也有產學合作沒有進入到更高層次合作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面對,采取措施加以認真解決。課程文化的建設,僅重視上述五個方面還不夠,還必須把培養過程與目標績效評價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最大效果。職業院校的課程文化有可塑性,不是靜止的,在課程文化建設上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與生成的建構性課程文化觀.教育研究,2001,(6).
[2]姜尖.美國和新加坡兩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及啟示.社科縱橫,2004,(4).
[3]張要一,張志峰.國外企業文化研究成果的啟示.中外企業文化,2003,(10).
[4]任鋒,王平堯.試論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滲和結合.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3).
(作者單位:河北冀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