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 心里健康 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而且也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兒童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整個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入學離開熟悉的家庭,進入陌生的學校,要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提出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和增進小學兒童的心理健康,探索兒童心理規律,保護和增強兒童心理,達到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一、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1)家庭。人的最初的經歷和教育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的自然結構,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長的素質和人格都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現在的兒童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么就給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被寵壞的孩子,缺乏勞動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欲求永不滿足,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
(2)學校。學校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學校系統的方方面面,學校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的素質、校風等等。
(3)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的演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將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健康,子女長期受父母的保護,從而形成兒童的依賴心理而缺乏負責精神。
2.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內在心理因素
(1)兒童心理的發展。兒童自身的心理發展是與兒童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精神壓力大,有些家長忽視孩子的用腦衛生和有節奏的生活,造成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
(2)兒童自身心理和生理、個性方面的某些缺陷,也是發生不良行為的重要因素。
總之,影響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既包括家庭、社會、學校,也包括兒童自身的原因。
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措施
1.廣泛宣傳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兒童時期是實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時期,心理不健康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品德個性的發展,甚至導致違法犯罪和其他悲劇的發生,小學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還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智力發展。
2.教師對小學兒童要實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要教育他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從小樹立理想,促進兒童在豐富多彩的立體生活中增進友好的人際交往,培養勇敢、不驕傲、不自卑和健康的興趣愛好,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健康豐富的情感,穩定的情緒,愉快的體驗,較強的自制力和對挫折的承受力。
3.教育學生有節奏的生活,減輕他們過重的課業負擔,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合理嚴格執行的生活作息。
4.教師必須正確對待孩子的心理異常和心理挫折,首先,要尊重同情他們,絕不歧視、諷刺、挖苦、訓斥體罰他們。其次,要深入了解客觀原因。第三,要耐心細致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要以情動情,不能硬碰硬,不輕易使用教師權威。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要使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兒童的師長必須要心理健康,只有這樣,兒童心理健康才能得以保護和增強,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景縣連鎮趙官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