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認知特點,采用多種形式。教師要熱愛學生,做到言傳身教;指導學生進行品德修養;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指導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討論與辯論;讓學生中的模范現身說法,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建設良好的班集體,發揮學生的集體教育作用。
【關鍵詞】學校德育工作 學生 愛
背景: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貫徹執行新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深化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認知特點,采用多種形式,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一、教師要熱愛學生,做到言傳身教
愛是心靈的甘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用心愛學生,走進學生心靈,使學生樂于親近教師,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誨。這種愛心表現為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尊重與呵護,對學生情緒的理解和引導,真正做學生的貼心人。唯有如此,教師的言語才具有說服力,感染力,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同時,教師的示范性,要求教師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首先做到。如果教師自己違反了要求,要勇于向學生做自我批評。假如教師只是嚴以待生,寬以待己,則教師的影響將在學生那里失去效力。
二、指導學生提高品德修養
學生品行的形成離不開教育,也離不開自我修養。自我修養是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在實踐中,教師(班主任)應將《中學生思想品德等第評定》從每學期末的自我評定轉變為每周、每月的自我評定,從而使學生在個人品德的自我評定中不斷地調整自我、完善自我,應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與班級公約相結合,有效地規范、調節、約束學生的行為,形成大家共勉、個人自勵的班級道德教育氛圍。
三、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當前的學校德育,普遍重言不重行,重說服不重實際鍛煉。盧梭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品訓而在于實行。”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所追求,獲得親身體驗時,才能成為學生個人信念,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如在素質教育基地參加實踐活動,既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相互間合作、謙讓的良好品質,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也是一次大閱兵。如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風紀督查,學生在實踐中提高了校園文明衛生重要性的認識,變他律行為為自律行為,有利于優良品質的形成。
四、指導學生對道德問題進行討論與辯論
中學生處于思維活躍階段,但由于知識結構、社會閱歷以及年齡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他們對許多事物的認識和問題的看法存在主觀、表面化和一知半解的狀況。同時,初中學生的自尊心、獨立意識發展較快,思辨意識逐漸增強。班主任在主題班會中,應結合當前中學生普遍關心的道德問題和思想熱點,如清華大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事件、馬家爵事件等,指導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教師把握方向適當引導,讓學生明白:心理健康和心理的自
我調節至關重要,要求學生明辨是非、識別善惡、區分美丑,培養道德判斷力。
五、讓學生中的模范現身說法,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能夠把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動力,教師要善于把握榜樣出現的契機,進行宣傳。如學生拾金不昧、主動打掃衛生、刻苦鉆研、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善于處理同學間矛盾、互相幫助等榜樣,鮮活而又真切,促進學生用榜樣人物的言行規范自己的言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六、建設良好的班集體,發揮學生的集體教育作用
每個學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中,學生集體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提出“平行教育作用”,即教師要影響學生時,不都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響集體,再由集體去影響那個學生,使教育集體和教育個人同時平行地進行。這就使學生認識到,他個人的行為不只是對教師一個負責,而是要對自己的班集體負責。德育過程中要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關鍵是通過班級和學校組織的一系列群體活動來培養和塑造一個具有共同奮斗目標、健全的自我管理機制,正確的輿論,團結友愛和積極向上的集體。
事實表明,良好的集體本身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各種優良的個性品質,還可以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一個不良的集體則會使學生沾染惡習,甚至變壞。
德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以及正確人生觀的樹立,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逐步培養和提高的過程,甚至是曲折中提高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向他們實施各種教育影響,以推動中學生思想品德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邗江區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