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小說家簡#8226;奧斯汀的代表作,是以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為背景,圍繞著鄉紳貴族、紳士淑女的戀愛求婚、男婚女嫁的錯綜復雜的情節展開的。伊麗莎白是小說的女主人公,她聰明活潑,勇敢機智,然而她也曾被表面現象蒙蔽了心智,對達西產生偏見。幾經周折,她與達西消除了誤解,互生愛意,締結美滿姻緣。作者把伊麗莎白刻畫得栩栩如生,這一人物不僅成為經典的女性形象,同時也是作者的心頭之好,正如奧斯丁所言:“我承認,伊麗莎白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最可愛的人物,誰要是不喜歡,我可不答應。”本文就伊麗莎白的形象略作粗淺分析。
【關鍵詞】性格特點 偏見 愛慕 人物魅力
一、伊麗莎白的性格特點
伊麗莎白是全書的中心人物,她是班納特家的二小姐,體態輕盈,個性活潑、調皮,喜歡打趣且聰慧機敏。她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并未受到貴族式的“正規教育”,也不十分精通音樂、繪畫等才藝,但博覽群書,有見識,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難能可貴的是她是一個有尊嚴、有教養的小姐。班納特先生在第一章中評價五個女兒時說道:“她們幾個人,沒有哪一個有多少可取之處,她們跟別人家的女孩一樣,又傻又無知,倒是莉齊要比她的幾個姐妹聰敏伶俐些。”這句話勾勒出伊麗莎白給予讀者最初的印象:別的女兒都糊涂,只有伊麗莎白聰明。而其他的班納特家族成員又怎樣呢?一家之主的父親雖然聰明睿智,卻是一個隨遇而安、消極懶散的人;母親更是一個“智力貧乏、喜怒無常”的女人;姐姐簡#8226;班納特貌美善良,舉止優雅,但是性格懦弱,毫無主見;三個妹妹淺薄、輕浮、缺乏教養。
與她的家人相比,伊麗莎白是美好的化身。而且她還很勇敢,當達西居高臨下地向伊麗莎白求婚,并認為自己勝券在握時,伊麗莎白不但拒絕了他的求婚,而且把她的積怨宣泄出來:“你傲慢無理,自高自大……你是普天之下我最不愿意以身相許的人。”這對于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而言需要何等勇氣。她對家人的親情之愛更讓人感動、敬佩。當簡做客賓利的莊園發高燒時,班納特夫人自顧自打著攀結親事的如意算盤,妹妹們無動于衷,唯有伊麗莎白惦記著姐姐的病情,踩著泥濘的小道,徒步三、四里去照料生病的簡。她不顧禮節,勇敢的面對賓利小姐們的冷嘲熱諷,只為最真摯的姐妹深情。
如此看來,伊麗莎白似乎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是不然,她也有因“先天不足”造成的性格缺點。出身于中產階級的她洞悉人情世故,對“社會地位”也極為敏感。她雖然為自己的聰慧、機敏而驕傲,但她常常因家人在社交場所的丑態百出而感到羞愧難當。她對自身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有清醒的認識,這是長期處于次等地位的心理積淀所致,以至對達西存在很深的偏見。正是由于這種偏見,伊麗莎白在第一次“愛情”中蒙蔽了雙眼。她被民兵自衛團的軍官威克坶那副“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當威克姆滔滔不絕地洗刷自己,中傷達西的時候,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竟然喪失了判斷力,被威克坶牽著鼻子走,完全被愛情沖昏了
頭腦,成了自己曾經嘲諷過的“愚蠢人”。
二、從偏見到愛慕——對達西態度的轉變
第一印象有多可靠?達西的正式亮相是在歡迎賓利的舞會上。出生名門,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舉止優雅的達西無疑是女孩們理想中的丈夫,他的出現使眾人,特別是年輕的小姐以及她們的母親們欽慕不已。但他優越的出生造就了其傲慢自大的氣質,他總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來到鄉村郎伯恩,也是為了好友賓利“屈尊”而至。那里的姑娘們雖然年少可愛,但“沒有一個使他感興趣”。達西的傲慢與冷漠,觸犯了伊麗莎白的驕傲,當威廉爵士請她與達西跳舞時,她立即把手縮了回來,拒絕與達西跳舞,因為她覺得達西傷了她的自尊。而達西也咬定伊麗莎白缺乏上流社會的風度,初見雙方都沒有好感。
第二次見面時,達西突然發現,她那雙烏黑發亮眼睛的美麗表情,使她的臉顯得異乎尋常的聰慧。仔細觀察之后,他不得不承認伊麗莎白容貌美麗,體態輕盈,招人喜愛。她的機靈和詼諧更是深深吸引了他。達西雖然愛伊麗莎白,但門第觀念讓他覺得是降低要求,違背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人格來愛伊麗莎白的,他甚至認為伊麗莎白正迫不及待地等著他來求婚。對伊麗莎白的家庭及其社會地位的蔑視,再加上威克姆的無恥謊言,使伊麗莎白對達西產生了偏見和誤解。當他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向伊麗莎白求愛時,激起了伊麗莎白的怨憤,并遭到其憤怒的指責:“自從我認識你,幾乎可以說從我認識你的最初一刻開始,你的言行舉止就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地印象:你傲慢無理,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藐視他人的感情,使我形成了對你堅定不移的憎惡之情。……任何人都不能說服我嫁給你,你是普天之下我最不愿意以身相許的男人。”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之深足以想見。
求婚失敗,使達西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接受了伊麗莎白的指責,真誠地改正了缺點,不再傲慢自負。求婚的翌日清晨,達西交給伊麗莎白一封長信,在信中解釋了他阻止賓利與簡交往的原因,并揭示了威克姆的真面目。伊麗莎白受到強烈震撼,經歷了一番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后,她不禁大聲叫道:“我做得多么卑鄙!我一向自負有知人之明!我一向自以為有本領……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待人老是不著邊際地猜忌多疑,而且還自以為無懈可擊。然而我的愚蠢,并不是在戀愛方面,而是在虛榮心方面。剛剛認識他們的時候,一個喜歡我(指威克姆),我就高興滿意;一個怠慢我(指達西),我就生氣厭惡,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見和愚昧無知,遇到跟他們有關的事情,我就不能明辨是非。直到此刻,我才算有了自知之明。”頓悟之后,伊麗莎白開始放棄由自尊和誤解造成的偏見,真正地去了解達西:一個品行高尚,體貼窮人,把妹妹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紳士。與達西意外邂逅,伊麗莎白發現他的態度和從前完全兩樣了,而且他非常誠懇地把妹妹喬治亞娜介紹給自己。伊麗莎白心中的愛情之花悄無聲息地綻放開來。傲慢變成了謙遜,偏見變成了傾慕。此后,達西對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與威克姆私奔之事仗義相助,更讓伊麗莎白感動、敬佩。直到達西的姨媽德#8226;鮑爾夫人蠻橫地企圖拆散這對默默相愛的年輕人,他們才明了彼此的心意,從而激發了達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氣,有情人終成眷屬。
伊麗莎白#8226;班納特是簡#8226;奧斯丁筆下理想的女性形象,也是小說中最富魅力的形象。她聰敏機智, 不卑不亢,是一個追求獨立人格和平等權利的新女性。在筆者看來,伊麗莎白最大的魅力更在于她有自省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決心,我們可以看到其心智的成長、成熟,這大概也是她成為經典、永遠散發魅力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1]雷立美譯.傲慢與偏見.北京燕山出版社.
[2]白心敏.讀《傲慢與偏見》的喜劇色彩.張家口師專學報,2003,19.
[3]徐英春.生活真實與藝術形象的有機融合.伊犁師范學院學報,1996,(3):19-20.
[4]朱虹.奧斯丁研究.北京出版社,1985.
[5]簡#8226;奧斯丁的世界.海南出版社.
[6]劉國屏,于心文.世界文學名著導讀[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